摘要 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的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在低年级就会初步形成,所以我们教师在低年级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学生听课习惯的培养、发言习惯的培养、操作习惯的培养等。
关键词 低年级 数学学习习惯 听课习惯 发言习惯 操作习惯
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的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在低年级就会初步形成,所以我们教师在低年级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呢?本人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拙见。
一、听课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听课习惯主要是指: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老师及同学讲话,并能边听边思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及相关教学资源的介绍等等。为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复述教师或同学说话的内容,如可让学生说说“老师刚才提的问题是什么”或“同学刚才是怎么讲的,请你把他刚才说的话复述一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发言时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或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如教师可提问“谁有不同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这样,学生为了不重复别人的观点,就必需做到上课认真倾听。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层层推进的训练,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自然会慢慢养成。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除了会倾听,还需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部分学生会倾听、能复述,但却没有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思考,等着别人来发表意见;或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随声咐和别人的话等等。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时,教师提出“正方形是不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问题时,有学生会说是,也有学生会说不是。这时,如果教师追问“为什么”,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即把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对比——因为长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不仅具备了长方形所有的特征,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许会有学生对待数学问题不加思索地随口说说,但作为教师则需要多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从而使学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发言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其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呢?
(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主要原因是怕自己说错而被同学笑话。为此,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在学生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做习题——“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一位同学的答案是:(100+75)×2,这时其他同学都笑了起来。而这位同学则涨红了脸,站在那不知所措。见此情景,我马上制止了这种现象,并告诉全班:虽然他的答案不正确,但他却认真思考了,他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同时让大家为他送去鼓励的掌声。显然,那位回答错误的同学的自尊心在这鼓励的掌声中得到了呵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发言的前提,因为它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答案而被同学笑话、老师批评。
(二)培养学生精彩发言
学生的精彩发言不仅能激发学生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同时有利于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精彩发言。那么,如何做到精彩发言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以下标准:不做与问题无关的发言;发言时要预先整理好思路,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一课时,在学生解决完问题“红伞比黄伞多几个”后,学生会说出“14-6=8(个)”,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红伞有14个,黄伞有6个;用红伞的14个减去与黄伞的6个(也就是与红伞相同部分的6个),就是多出的8个。这样的发言,既紧扣了数学问题,摒弃了与之无关的数学信息,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说理,为其他同学解决“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法的能力。
三、操作习惯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让学生借助数学学具的直观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往往会事与愿违,降低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把学生的操作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操作方法的指导
在操作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是在拿着学具玩,有的学生是一堆人吵吵闹闹挤在一起“自由操作”等。其实,这样的操作形同虚设,学生并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所以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前把操作的要求向学生讲清楚,必要时还要演示一遍,让学生明白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摸球之前,先出示摸球的要求:小组内有序地轮流摸球,每人摸5次;每摸出一个球小组长就在记录单上记录球的颜色,然后把球放回盒内摇一摇再摸;实验结束后,小组长要把实验结果填入黑板上的总表中。出示完操作步骤后,教师边讲解边进行适当的演示,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操作的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就不会出现不知所措、乱哄哄的现象。
(二)操作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不仅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律性不强,在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往往很难控制好课堂纪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管理学具的习惯。学生在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要让他们及时整理、收拾好自己的学具,避免部分学生因玩学具而不专心听课的现象发生;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整理自己操作思路的习惯,以避免较快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无所事事而影响课堂纪律。
总之,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影响深远,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