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工具,信息技术的更新和普遍运用,计算繁琐、重复性强的计算教学应当减少,要改变小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教学理念,把更加重视学生探究算法的过程,要更多的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语言交流。《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有效的数学交际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维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它准确、严谨、精练,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都适合应用于数学计算教学。现我将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数学文字语言贯穿数学计算教学
(一)数学计算算理不能成为学习的负担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最重要的转变是从“把计算看成背概念、记公式”到“把计算看成是一个体验计算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儿童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经历基础上理解抽象概念。
学习数学知识是个过程,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概念也是一个过程。小学计算教学中,整数、小数、分数的各种计算规则和名称都较为抽象,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很少,如果生硬地灌输概念给学生,那么学生只会认为概念是一段难啃的文字,徒增负担而已。
(二)以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为例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奠定基础。学生根据教材的运动会情境图,以及相关数据很快列出算式24+9。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利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请学生结合小棒说一说算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发现算法、自己语言描述。学生的表达与计算法则肯定相差甚远。学生的表达很有趣:“我是数出来的”,“我可以扳手指算”,“我本来就知道答案是33”。
对于年幼的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清楚的描述数学概念不是易事,但学生可以完整的叙述出自己是怎样通过摆小棒来得出结果的,说出摆小棒的过程就成了学生学习数学最初的数学语言。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从小学低年级的每一堂数学课中去锻炼,去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而不是等到了高年级再抱怨:学生语言不规范,表达能力差。
(三)数学文字语言的表达使数学计算更思路清晰
当遇到学生表达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纠正,鼓励学生多用数学语言表达,同时,学生被训练用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数学观点。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孩子们通过“做”和“说”来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对算法进行说明,学生手中的学具小棒变得不简单了,它成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跳板。通过动手摆小棒,学生独立地探索了24+9的计算方法,初步实现探究算法时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有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算法更清晰,从而理解算理。数学计算算理不能生搬硬套,学生通过玩学具,从自己动手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算法,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算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而非死记硬背。
二、让数学符号语言辅助数学计算教学
(一)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语言是人们表达、计算、推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理解符号的含义,利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计算问题,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隐藏在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中,这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来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历从特定事物到个性化符号的过程的机会,这些符号代表着一个数量关系或一种变化规律,并在数学计算教学中逐渐地被符号化。
(二)正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可化难为易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在教学排队问题时,用画图方法解决问题是最简洁、最直观的。例如:小朋友们排队买票,小白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7人,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人排队?学生依据信息画出简单示意图:
三角形表示小白,圆形表示其他人。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相应数量的圆形和三角形,简单明了的表达了题意,学生可以从图中直接数出排队的人数,也可以根据示意图列出算式:5+7+1=13。这样就避免了漏掉小白的错误。
学生用特殊的符号与文字信息建立起联系,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通过简单符号的拼组,清晰地建立了数量关系,使用绘图解决问题的优点是简单直观。这样的画图训练正好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线段图解决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中学生能以已学知识为基础,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并能利用各种符号,简单文字和数字圈出规律组,加以标记说明。
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必须熟练地掌握数学语言,积极培养学生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师生用数学语言交流。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始终要让数学文字语言贯穿全课,学生在探究数学计算过程时,能借助特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简化数学问题,学生在书写时,能规范的书写出数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