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是由实验主导的一门功课,许多的物理定律,都是在自然现象中通过一次次实验得到的规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验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境况。在学习这门功课时,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演示,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知识点,这就要求学校要对物理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之前的实验课也基本上是通过老师进行理论讲解,主要由记忆来学习实验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老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教学,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生活中的物品;物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模式
一、引言
物理是被大家公认的课程中比较难的一门理工科,物理的难度在于如果不进行实验,学习效率降低,最终获取的知识点少。实验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但是,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实验器材出现短缺的情况,为了避免丧失实验的重要性,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来进行实验,取材很方便。这种情况下,通过抽象的课本内容转变为形象的物理实验,整个氛围都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把物理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也更方便学生运用物理,做到学以致用。
二、生活物理实验案例
(一)用秋千来演示“机械能”
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近距离体验实验的乐趣,更快的接收学习内容。而难度较大、相对复杂的实验,教学难度比较大,往往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不够集中。所以通过简单的实验道具来进行演示实验,不仅现象明显、通俗易懂,而且科学性强。比如“机械能”实验,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得能量,而势能又包括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得能量,弹性势能的概念是物体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量。这三个概念经常会被搞混,那么用简单的荡秋千的过程实验来授课会比较容易理解。当秋千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重力做负功,动能慢慢减小,由动能转化为势能,到最高点的时候,动能变为零。秋千从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的过程则恰恰相反。因为能量守恒定律,由于存在着阻力,因此秋千在没有外力的时候,摆幅只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停止,这个简单的实验,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白,而且参与性会比较强,也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参与性实验下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用一个气球演示静电的实验
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的电荷,摸不着,也看不见。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在秋冬比较干燥的季节,人们晚上脱衣服的时候就会听见劈里啪啦的响声;早上梳头发的时候头发会飞起来等等,这就是发生在人体上的静电。学生们会对静电的了解相对来说深一点。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加深学生们对静电的认识。我们在课堂中,也可以准备一个气球、碎纸屑,让学生们直接将吹起来的气球靠近纸屑,会发现纸屑没有任何的反应。然后经过在衣服上摩擦之后的气球再次靠近纸屑,碎纸屑就会立刻被吸起来,因为碎纸屑的重量比较轻,从而可见静电的威力有多大。这是因为经过衣服的摩擦,导致气球产生了静电,当它接触纸屑时,纸屑就会被气球吸引,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很快明白静电之间是有力的。
(三)用文具盒、橡皮来演示“运动和力”的实验
物理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中比较难得一门学科,物理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许多实验是不可能进行讲解的,只能通过老师一遍一遍的讲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学习,这样达不到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力的运动和力之前,已经学习了重力、摩擦力,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会更容易明白运动过程中的力。物理老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首先让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文具盒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就是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也可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到的摩擦力,分析运动过程中会受到几个方向的力,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文具盒的快慢也就不一样;第二个小实验就是利用橡皮,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一下子就由运动变为静止。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学生们会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大小也会影响力的效果的结论。这个两个小实验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既简单又方便,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多样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
总结: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慢慢的兴趣被难度消磨没了,做题的过程中也是一直被打击。初中物理的学习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验,理解透彻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运用生活种的小物品做实验可以让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更加直观,使学生易于理解,利于掌握。物理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慧.王小平,王峰,尊重认知规律,合理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探讨,2012,(05).
[2] 王治平,潘祥成.物理低成本、简易实验与现行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焦作大学学报,2007,(04).
[3] 杨传新.简易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技术物理教学,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