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讲求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时代新的教学目标下,小学六年级数学教育也应当顺应教育改革创新形式、新潮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们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六年级 数学课堂
引言: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学习进入了一个教学的尾点,如何做好小升初的衔接,以便孩子获得持续学习,乐于学习数学的精神动力,是小学数学教育应当思索的重要问题。通过我的多年观察,我发现,六年级数学教育是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分水岭,这导致了极化效应,即乐于学习数学的孩子在初中阶段会倾向于在数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而在六年级失去了数学学习兴趣的同学则会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
一、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举一反三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要开启学生们的“智慧”,即老师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面对一个问题,老师讲授一种方法,解决了该问题。但是这道题只要稍微改变了形式,或者加入了新条件,学生们就立刻又不知所从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同学们能做到举一反三。然而,培养自学能力并不是说,让同学们对着一个问题空想,更不是放任自流,老师不去作为。
而是老师应当掌握分析归纳题型的能力。将同一类型的题集中讲解给学生,与此同时,关于该类型题的各种变形形式,也应当教给学生,让同学们在题型变化的过程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数量关系迭代变化的方式。只有如此,才是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发展,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需要对同学们适当的启发,在研究数学题型的过程中,要帮助同学们搞清哪些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做题方法的变化,哪些条件的变化并不影响做题方法本身。这种从质性区分数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如果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遵循新课程理念,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初中教育时,在数学方面,这种能力得到了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们初中教育阶段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探讨数学教学新方法,多思路解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维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的角度、深度和广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远远高于正确的答题结果自身,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快乐所在。
比如,我认为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可引入共享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方法,使得他们的解决问题的不同于其他人,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并促进数学知识更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
这种多思维的模式,有利于同学们开动脑筋,并且一些同学们的解题思路,也有利于让老师更好地寻找到适合六年级同学思维的方式与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促进老师的成长,更好地摸清、摸透学生的想法,从而探索出更有利于同学理解的数学思维模式,使得老师的思维与六年级同学的思维在一条水平线上。
三、让同学们掌握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数学实质上是一种抽象之学,它追求一种简洁美,力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数字1,“1+1=2”,便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智慧。举例来说,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一架飞机加上一架飞机等于两架飞机……,我们发现无论这个具体的物质,大到飞机,小到苹果,它都符合1个加上1个等于2个的规律,这个规律,正是人类从无数个具体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抽象。我们所想当然的1+1=2,实际上是人类智慧高度抽象的结晶。
从具体中到抽象,还需要从抽象中回到具体中,去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帮助同学发现数学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即应用题的重要性。比如小红和小明,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他们两个的速度不一样,小明如何追上小红等问题,实际上都是从生活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具有了实用性,才能真正具有现实的魅力,而不是数学家研究的一种逻辑游戏。
此外,也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通法,比如一句口诀“建设现代化”,即建立坐标系,设未知数,线性方程,代入、化简。这一句口诀,描述的正是一种方程的思想,当同学掌握了这种方程的思想时,在思考生活中一些问题时,也能更好地想到用这种方法,却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六年级数学教学,其过程同样是需要灵感,需要天赋,甚至需要巧合和契机的。正因为数学有时是捉摸不定的,是需要机遇和契机的,就更具有神秘的迷人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深挖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促进学生们提高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同学们小升初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艳,唐恒钧.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教学的个案研究——以“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探索”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03):355-360.
[2]刘艳红.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道题的探索之路[J].小学教学参考,2020(1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