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数学学习中,思维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思维的数学课堂,就像没有灵魂的舞者。而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起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尤其是数学这样的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探求、辨别、深层加工并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儿童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并连续解决问题,学习便是在这种“问”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化。
【关键词】
数学问题 引领 深度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问题是链接教材与儿童思维的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儿童理性思考,开放意识的推进剂。学习的中心是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而深度学习的中心是问题的不断被发现和持续解决的过程。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那么,在数学的课堂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研究和认识。
一、课堂多留白,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罗鸣亮老师的课堂深刻诠释了:“问起于疑,疑起于思,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如他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如何课堂留白,舍得等待、舍得给时间,让“无问题”的学生变得有了“问题”。“想一想对真分数和假分数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老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一片沉寂,采访了的两个学生都表示没有疑问,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罗老师不疾不徐,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逼迫学生去思考:“没问题,那就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啦!”同时又以极大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思维醒过来、热起来。后来有学生提出:“分数四分之五,明明只有4份,怎么取到5份呢?”“假分数假在哪呢?”……也正是罗老师智慧一逼,不急于赶路地等待,问题的浪花才会在课堂上渐次而开。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核心问题的提炼,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记得有名师说过:好问题成就好课堂,课堂教学的核心技术是问题的设计。核心问题其实是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我们可以把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研读,提炼关键词,预设大问题。课堂中教师提出的“大问题”,指的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 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
针对不同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类型、层次的大问题。所提的大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回答问题和别人有不同看法很精彩时,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追问学生,用于激发新信息,让别的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知识,使之向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克服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只是表面的问题,以致发现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
我们知道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来计算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90%的学生已经能掌握其计算方法,但是会算就等于明白了吗?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口算乘法》,课伊始罗老师问,会背口诀吗?能背到哪?你们背完有疑问吗?(集体沉默)机智的罗老师就说:“有个二年级的小朋友,也是跟你们一样,也是背到了九九八十一,背到了九九八十一的时候,他们就产生了疑问,你们有疑问吗?”于无疑中发问,打开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乘法口诀为什么只编到9? 这个问题一出来,瞬间打开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而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很好地保持了倾听者的角色,不断的递话筒,让学生有话就说,有话可说。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罗老师在倾听之余,不断地眼神四顾,鼓励表达;并适时介入,去伪存真;师生在倾听与表达之中,学生逐步理解算理,整体架构计算的道理,让课堂真正走向深度学习。
三、巧妙的方法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有的学生对一些知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该怎么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最喜欢模仿教师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问题性思维品质和质疑精神。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水平,教师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知道从何问起。
①以课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以课题为学生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寻找问题的能力。
②设计开放练习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开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一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③利用学生的错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明白出错的原因。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教师要将讲解与范例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从模仿教师和优秀学生的高质量问题开始,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四、带问题走出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问题”成为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更大的追求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这不正是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黄爱华;张文质,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3]《黄河清: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