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探索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周丹微
[导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当必须具备的,并且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
        摘要: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当必须具备的,并且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兴趣
        本文首先分析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的内涵分析
        学科素养也就是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本学科知识,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和关键品格,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终身发展,不同学科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具体到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来说,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关键、最必要的能力和品格。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
        时空观念,是指把历史事实放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分析和观察的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对所获取的历史资料进行检验、辨析,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理解,是一种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指的是把对历史事实的叙述、记忆,升华为对其意义的理解,形成自己认识。历史解释,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指的是在深刻理解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事物做客观分析和理性评判,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价值观,是一种价值取向,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辩证统一的判断历史事实和价值,是对历史的客观认识。
        二、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如学科知识认知能力、学习方法、良好品质等。
        首先,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能力。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共分为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学目标是能了解、讲述、列举出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关知识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能解释说明历史教材中提到的事件、人物和经过等,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第三个阶段,是应用历史知识。就是指能用学到的历史与社会知识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结合历史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学习的原则和方式,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历史知识,并进行记忆、总结和巩固。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定规律,学会历史与社会学科基本学习方法,如阅读、对比、分析、背诵、讨论、总结等。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以及有关价值观方面的元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形成对历史和现实社会正确认识的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
        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历史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有智慧的,现实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需要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去挖掘和探索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历史老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把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实际中,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平时应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真心与学生交朋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二是,从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挖掘趣味知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趣味知识,如名人轶事、有趣典故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还要吃透教材,从中挖掘出有趣味的知识,把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的书本知识变的富有趣味。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并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三是,借助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本来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事件组成的,这些故事有喜有悲、丰富多彩,或惊天动地,或可歌可泣。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故事,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学习欲望。比如,在讲到“辽宋夏金元时期”中“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把关于“岳飞抗金”一些小故事融入其中。 
        (三)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课程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课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强灌式”教学模式,把课程学习的主动权向学生转移。尊重和出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比如,在《明朝的灭亡》这一课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当时明朝国土和人民都比后金女真人要大得多,为什么最后是女真人入主中原?”用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进行深刻剖析和理解,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知识感悟和体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结合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小萍.核心素养引导课堂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95-96.
[2]赵春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核心素养培育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0):79-80.
[3]王佩芳.培育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8(06):156-157.
[4]汪文渊.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2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