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胡涛
[导读] 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摘要: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探究为例,从高中地理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打造高中地理“微课堂”,借助Google Earth 模拟地理景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得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一个创新点。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将高中地理与多媒体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
        不同的领域对多媒体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在信息网络词典中,多媒体被解释为: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动画、图像和声音组合而成的媒体形式。这就意味着电视节目、动画片都可被看做是多媒体。多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互动体验是多媒体互动展示的最主要的优势之一。在传统的展示方式中,参观者都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增添了互动体验,实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势。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是以老师为主体,通常是老师讲解课本知识,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这样会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生的地理成绩就会下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网络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图片、视频、音乐等,将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第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具有差异的,加之高中地理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比如自然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如果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口头讲解,有些同学难以理解,会拉大学生间地理成绩的差距。而在课堂上加入多媒体元素,借助动画的展现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其内容涉及全球的洋流。不同的洋流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有不同的类别,暖流和寒流;不同的洋流相遇会发生不同的反应等知识点,非常繁琐,但是想要把题目做好,学生就必须将知识点牢牢记在脑海中。可是记忆如此庞大的内容既耗时又艰难,此时就可以引入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了,可以巧用音频《洋流之歌》,一方面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到洋流的分布、洋流的类型、重要洋流的影响等,辅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点巧妙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打造地理微课堂,专注于突破地理重难点
    近年来,“微课堂”正在兴起,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微课堂”是选取整体知识中的某个点或者某个环节进行片段教学,其重点在于“微”字。而这个“微”还有第二层意思: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某个整体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微课堂”在地理课堂中的兴起具有必然性。首先,“微课堂”可以促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展示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划分,十分简单基础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将更加充裕的时间留给重难点,并将该类知识点进行放大,增加拓展性知识,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对拓展内容的把握,否则,会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对地理失去兴趣。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此类知识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当丰富内容展示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同时接触到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又能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所以,打造高中地理“微课堂”,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高中地理“微课堂”的打造,十分注重导入环节,因为导入环节的效果可能直接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例如,在导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短小精悍、精彩有趣的小视频。

视频中可以包括非洲地区缺水的新闻,可以包括世界可食用水资源面积变化的动态变化图,还可以包括权威科学家们对未来可用对水资源变化的预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对视频内容的理解,结合生活的体验,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微课堂”的结尾是一节课结束的标志,也是升华知识点的标志。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点:田纳西河面临的问题、田纳西河的资源优势、如何开发田纳西河等,教师给学生播放知识点整理的动画,促使学生对知识脉络的重难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增强其逻辑性。
        按照知识点顺序一一讲解的传统地理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充裕而拖堂或者草草收尾的现象,既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又不能同时兼顾深和广,教学的实际效果往往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好的解决。而“微课堂”的兴起,果断划分内容主次,解决时间少与知识内容庞大的矛盾。
        三、巧用Google Earth,模拟现实景观
         众所周知,真理源于实践,亲自体验相对于凭思维想象,要更加透彻深刻。基于高中地理许多知识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地理教师急需一项技术来模拟现实景观,辅助教学。而Google Earth这项技术,具有这项功能,这为地理教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
         Google Earth具有位置检索、3D视窗、创建和编辑地标、街景视图、路径与多边形的绘制、自转天象的模拟功能、公转天象的模拟等功能,都与高中地理的应用有关。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教师对Google Earth进行制作目录文件夹、加载地标文件、建立点线面文件、载入多媒体文件等操作,最后再创建游览,只要点击这一知识点内的主题,就可以模拟令人震撼的地理景观,如“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及山前冲积扇—塔里木盆地边缘冲积扇、冲积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再到风力作用下的壮丽奇观”等景观变化历程,都可以借助Google Earth真实地模拟出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除此之外,这种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完整的地理景观的工具,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强烈的兴趣。
         Google Earth既能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素材,又可以优化课程的过程,是一款十分有效的地理教学辅导工具。但应用在教学中的工具越来越科技化的同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达到新课改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应该关注时代的动态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打造更加优质的课堂。
         四、总结
         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方式,如果将以前的私塾教学方式放到当今互联网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刻板,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强制学生学习,第一,不符合当今时代教育学生的原则,第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除此之外,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灵活性,也缺乏创造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创新,对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清展.Google Earth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37-138.
         [2]俞平.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110.
         [3]卢芙蓉.新媒体助力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0):17-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