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范化春
[导读] 教育的接受途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技术
        摘要:教育的接受途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使得所接触的知识越发有趣鲜活,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老师与家长对历史的学习不够重视,也忽视了历史课堂对学生们带来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历史是与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的课程,教师应该充当引导正确认知历史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历史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初中历史、诚信、社会责任感
一、引言
        历史科目作为“副科”学目,更容易被忽略,历史教育中可建立起学生包含着诚信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人生方向。历史的教育应该被重视。初中生以后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柱,而社会责任感意识较为薄弱,将体会不到社会与自体之间密切的联系,斤斤计较自我利益的得失,更有甚着会做出严重危害社会与国家的行为。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初中生对社会治安造成危害使社会不安定的事件。而初中时代,正是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观念与诚信好品质的重要时期,历史老师应该根据历史事件结合现实情况,阐述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自身的关系,强化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二、网络改善历史教学的好处
        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方式中,课堂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主,教师具有绝对权威,而忽略同学则是教育的主要载体,所有的教育方案应该都是围绕学生展开,以最大的程度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接受更深层次的知识使用。
        增加教师知识储备量;将抽象的历史情境使用互联网技术具体化,更生动形象便于理解;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学习,更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网络的信息来源广泛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历史情况;使用便捷的网络获取更多更新的教材之外的知识。
        在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创新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国内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的教育相对比,国外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更加多样化,与国内课堂不同的是,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多种多样,小组作业是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后共同完成,不局限于课本以及作业之中。

这种教学方案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自己动手探索的兴趣。更加维持了教育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存在。如此改变或能为以后培养一大片创新技术型人才。
三、历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诚信之间的关系
        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处于儿童向青少年的转换期,对社会责任感感知不够清晰,觉得社会责任感与自己无关,总会有别人冲在前面,且社会责任感多适用于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并不适用,从而忽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自我感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背后所含有的意义。从而启发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比如,如果古代的人不具备社会责任感,那统一六国的秦国还能建立吗、会不会争着做皇帝、为古代带来巨大改变带回各样种子的“丝绸之路”还会不会存在。通过让同学们讨论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思考,从内心认同社会责任感存在的必要,为建立自我的社会责任感打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诚信品德
        初中历史教学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他们全面综合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品质。可以为学生们讲述我国建立过程中前辈们奋斗终生发生的事件,比如南京大屠杀,曾经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曾经为了解放全国不得已进行的万里长征、以及建国初期各位科研人员为了国家不再受欺辱,在沙漠深处坚持研究,称为现代版的“大禹三入家门而不入” 的事,为学生展示前辈们为了维护国家安定的付出。通过对历史的回望,体会现在社会所缺乏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一定的基础建设。
总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负责教育者应始终明白学生才是教育的最终载体,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当指路者,使学生从根本上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诚信的优良品质,引导其走上正确的,积极的道路,提升同学们的自主辨别事物能力,提升其散发正能量的能力,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途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锻炼同学们的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正确认识自己身负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衍春.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
[2]刘慧敏.韩婷.素质教育中历史阅读的阐释及应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