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认知水平还较为低下,且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形成,所以这一阶段正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其自然、有机地融入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使学生不仅可以拥有一个丰厚和渊博的学识,同时还能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教学过程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重任,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学生的价值观也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小学德育,尤其是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如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德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
(一)学校教师德育认知较低
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小学生文化课程的教育,要求小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小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认知较低,德育教育的观念意识也较差,德育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班主任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教师和学校对于德育不够重视,也不会将教育资源和精力过多的放在德育上,使得德育一直在喊口号,无法落实行动,自然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效果都较差。
(二)小学生德育基础较差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观念,对于品质品德的概念还很懵懂,对于德育也处在刚刚接触认知的阶段,德育基础较差,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学中,即使不断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以及规范小学生品德行为,但是由于小学生自制力和控制力较差,也很难快速地提升德育认知水平,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家庭社会德育氛围不好
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家庭和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德育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家长德育认知和责任的缺失,导致家长将小学生的教育任务完全依赖给学校和教师,不注重小学生家庭德育的开展,不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引发小学生进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社会大环境下,鱼龙混杂,各种人物事物交织变换,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络科技的诱惑,都对小学生的认知进行着冲击,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高,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班主任德育工作难以开展。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渗透分析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将德育的理念渗透于这项工作当中,就应该将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切入点。现在的小学生都生活在信息时代,这就使得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如果班主任仍然一味以领导者的身份命令与要求学生,则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思想观念。
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深入解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管理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班级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主动与班主任和谐相处。
例如,在我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基本不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无论是学雷锋日的课外实践,还是参观爱国教育展览,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推辞理由。我对这名学生的行为开始感到无法理解,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到画画是这名学生的最大爱好,我让他成为了班级的文艺委员。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要求他带领一些学生完成制作黑板报的任务。
(二)充分尊重学生,深化鼓励意识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需要他人的鼓励与尊重,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他人一个鼓励或者表扬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德育中也可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小学班主任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为学生寻找正确且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因此在整个教学阶段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与表扬,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应当采取正确、委婉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错误,而不是大声呵斥与体罚。教师要学会将批评教学转化为讲道理,时时刻刻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表扬表现好的同学,但同时也要鼓励和肯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同学,只有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奖惩有度提升师生沟通艺术性
沟通的艺术性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法宝,也是班主任德育有效实施的重要助力器,只有艺术化沟通,学生才能真正接纳老师的指导或批评,而不是起到逆反情绪。故此,在日常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落实“赏识先行、奖惩有度”的沟通原则,既不能一味的表扬与鼓励学生,也不能声嘶力竭、严肃对待学生的错误或不良行为习惯。赏识先行指的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学会肯定不同的学生,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时班主任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动力去向班主任的标准去努力、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奖惩有度则指的奖励背后,应该做到适度,过多的奖励或赞美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免疫。而惩罚批评更要做到不对人、只对事;事分不同事,人分不同人;场合不同,批评不同;一定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批评教育,这也是因为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体心理接受能力都不同,要根据学生错误背后的本质去思考教育问题,去同理度之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动机是什么,家庭比重的成分占据多少,只有这样,正当化、适度化的批评才能真正有针对性,才能欣然让学生接受,从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帮助学生走出内心困境。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班主任需要摒弃传统的对立面教学模式,更多时候要和学生做朋友,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在德育中,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以及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都是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班主任可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反复的揣摩之后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渗入德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宋立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41-42.
[2]张建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8,21:171-172.
[3]谢荟.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