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启发学生革命思想、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启迪儿童的心灵,从而美化儿童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 音乐教育 德育 净土 心灵 孩子们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 音乐是养成健康的感性或审美经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从审美情感发生来说,正确的感觉比深刻的思考更重要。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他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情操。
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其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做到终身受益。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加快了,让很多的家庭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很多的青少年品行出现问题,对于构成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学校课堂教育其实可以很大程度上给予引导和弥补,那就是在课堂中渗透和谐德育进行教学。和谐德育,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 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和谐德育有哪些有效途径呢?和新课程一同走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 放飞歌声 放飞心灵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然而,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悉心对作品进行深刻地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总之,只有引发学生与歌曲的共鸣,才能尽情歌唱。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二 聆听音乐 爱与感恩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了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什么?“爱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它如同空气,如影随行。不管作为父母,还是先生,他们都有饱满的、善良的、正直的人性之美,都焕发出来爱的气息,让你感到自然而清新。教师的爱是良知和责任,她能承受重托。教师的爱是流淌学生心中的甘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动力。爱就意味着奉献。 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好动、最好奇、最调皮的阶段,他们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是他们的天性,这是符合人生成长规律的。对于教师,要承认这一点,不能用同一尺度规划学生,不能冷谈甚至漠视这些调皮的行为,更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误就认为这个孩子就不是好孩子,那样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我想,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是比较频繁的,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对待这件事,少一些严厉的批评,多一些正确的引导,多用些心呵护孩子的心灵,多用些爱呵护孩子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点亮心灵灯。
三 翩翩起舞 伴你成长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如《龟兔赛跑》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
四 创造机会 培养心智
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培养其音乐的表现力、鉴赏力、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音乐课堂要充满艺术性、愉悦性,如果用单一形式面面俱到,就无侧重点。由于学生有好动、可塑性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对美的形象感兴趣等特点,上好音乐课,就得抓住这些特点,使学生产生审美意识。
我们要从教育的源头上去追求实效,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和德育教育,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走进生活,接受教育,从小培育正直、真诚、宽容、仁爱等基本的人格素养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素养,使艺术课堂教学与陶行知德育教育的揉和,滋养学生的德,真正使艺术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孙奎浩:《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2.张天宝:《基础教育新概念I:主体性教育》
3.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与发展[J]. 刘爱霞.黄河之声.2017(05)
4.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及路径研究[J]. 董小如.学周刊.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