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师如何创设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朱大娇
[导读]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20多年潜心教学研究
        摘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20多年潜心教学研究,总结的教学经验供大家参考及批评指正。采用了联想法,楷音法,漫画记忆,系统记忆,故事激趣,模具教学,质疑法教学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楷音 漫画 故事激趣  模具教学
正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几乎是所有教师一辈子在探究的课题。用机械记忆法,学生学起来相当吃力,记不住,久而久之,他们厌学,更不想去记,导致恶性循环。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用了很长时间研究,终于总结了一套课堂教学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学生能迅速说出六、七年前学过的知识而且忆得完整。下面,谈谈我如何把它用在教学实践中:
        一.联想法。把地理事物的名称、图形、特征等与学生熟知的美丽、鲜艳事物相结合展开联想。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1.世界最长的河--尼罗河,它有两条支流,分别叫青尼罗河、白尼罗河。让学生先联想,老师后引导,很快会把最长与蛇联系在一起,继而想到《白蛇传》里的青蛇、白蛇。这样记忆既新鲜,又轻松,且记得牢。
2.讲中东地区石油的输出路线时,先让学生大胆联想,然后教师可把他们引导到“仙女在大洋游泳”,仙女的头在波斯湾,左手穿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一直抵达西欧、北美;右手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抵达日本;腰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过大西洋,两腿分别抵达西欧、北美,石油从仙女头部装进体内,从手脚流出。就这样,三条中学要掌握的石油输出路线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烙印,永世难忘。
        二.楷音法。指把具有某一地理特性的地理名词,取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利用同音字或楷音字,组合成我们熟知的事物或情节。如: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利用楷音:大蟑螂拉稀,拉了400毫米的稀。
        三.漫画记忆。利用漫画在脑海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本编者已把这一方法广泛用于教材编排中。为了向学生说明现在水资源严重污染情形,用“就地取材'”、“钓鱼者的困惑”;海洋生物资源被过度捕捞,用“小鱼的哀求”;水资源浪费严重,用“熟视无睹”;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用“小鸟的悲哀”、“大难临头”;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后果,用“苦难的母亲”,等等。这样既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
        四.系统记忆。有很多地理知识北较零散、无序,我们最好设法用链条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作整体记忆,链条连接的方式有很多,可用一个字的笔画,动植物的形状等。

如我国山脉的名称、分布、走向最容易被丢三落四,我们用泰山的“泰”字来系统记忆:该字笔画中有三横,它们分别表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一阴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三“/"”(泰)代表三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一太行山—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一竖“I"”(泰)表示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一捺表示一列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两“丶”(泰)表示两列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用这个字记忆,它几乎包括了初中阶段要掌握的中国全部山脉,包括了高中阶段要掌握的山脉中的90%。该法特别有利于复习和现固,学后经常在脑海中结合该字回忆,知识会根深蒂固于记忆。
五.引用故事激趣。大多数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往往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且在脑海深处烙上深深的烙印。
1.在讲死海盐度高的特点时,可引用下列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浪花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仍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羔。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继而提问:“是否奴隶们真的受神灵保佑?”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且进而说出那些由于死海盐度高,浮力大的缘故。
2.在讲《洋流》课题,在讲洋流按成因分类时,引用“在英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偷袭英军?”(主要是德军利用的是直布罗驼海峡的密度流,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比地中海小,密度低,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直布罗驼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直布罗驼海峡流入大西洋,根据这个原理,德军潜艇接近直布罗驼海峡时,关闭发动机,顺着浅层海水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回来时则潜入深海水流中,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
3.在讲《热力环流》时,可由《三国演义》中的《火烧上方谷》故事引入,“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地高,中间低的谷地,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后从山上扔下火把,将司马懿围困上方谷,司马懿见自己必死无疑,立马跪倒在地,祈求上苍庇佑,果然突然间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火立马被浇灭,司马懿趁机逃走,诸葛亮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同学们真的是天意吗?由这个故事引入热力环流,引人入胜。
六.模具教学。在课前准备好帮助理解的模具,如在讲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时,可自制装有沙子的水槽,个学生用杯子装水倒到沙子上,让学生边做边观察结果,学生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这样的实验进行课堂教学后,时隔很多年,学生都能回忆得出实验的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质疑法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比盲无目的的学习方法效果大不相同。每堂课要通过讲义和投影形式,将有利于帮助理解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设计好,由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或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再由老师和学生来点评,这样教学比老师一言谈效果好很多。我要不断探究可以在哪些地方穿插质疑点。
 
文献:
[1]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八年级教科书:湖南教育出版社;
[2]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湖南教育出版;
[3]《死海不死》,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三国演义》《火烧上方谷》故事:罗贯中等
作者:朱大娇  工作单位:衡阳市铁一中学(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良树塘路与衡茶路交界);13786421207,电子邮箱:529586449@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