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辩论式教学是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学生组成小组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辩论式教学实效性低,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辩论式教学环节在课堂中的设置,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思品课堂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辩论式;实效;因势利导
只要留心,我们会发现思品教材中可辩的素材很多。如何利用思品课中的丰富可辨素材,组织一场高效的辩论赛,这关系到“以生为本”的思品课堂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是仅仅“绣花枕头烂草包”的问题。现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充斥着许多假辩论,表面上气氛活跃热闹,实际存在许多问题。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真正让学生能在辩论的环节里有所得,而并不是一场看似热闹的课堂秀。
一、研读教材,精选辩题
一节好的思品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教学时才能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辩题。一个好的辩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求:
(1)抓有矛盾的地方,避免指向性不明确的辩题。选择辩题当然要选择有矛盾的观点,才能让学生有话说,有观点可论。比如:《探问生命》中“生命可以永恒吗?”。但是对于一些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的辩题要慎用,比如“上网的利与弊”这种辩题答案显而易见,有时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无味情绪,甚至到最后可能会出现以争辩为乐趣的景象,如此就失去它应有的意义了。
(2)贴近实际生活,设计情境。《探问生命》中笔者曾给学生讲了拾荒老人韦思浩的故事,韦思浩老人将毕生积蓄捐赠并签署遗体捐献书,他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亦或者是轻生者对自己的生命不爱惜,哪怕救了,下次还会轻生。面对轻生者,该救吗?如此设计,可以使学生置于情境中思考,问题更加丰满,引人深思和探讨。
二、提炼观点,深入内容
虽然思品课有许多可辨的观点可以提炼,但是如何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并且挖掘其中的内容才是最本质的部分。
《诚实守信》教学案例片段:
《诚实守信》讲到作为中学生,要为人诚实,言而有信。在面对亲情、友情、人情,当它们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时,诚信所维护的不应该是私情,而是国家法律。而我们现在都知道,现实社会中,不少一部分人并没有做到诚信。
笔者所任教的这些孩子大都来自农村,在城里并没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因此,有个孩子站起来问:那为什么现在进好的单位,好多都还需要关系?有些符合资格没有关系的却被排斥在外,这也是诚信吗?这一问无疑是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又开始了激烈的争论——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情绪全都倾囊而出。有的同学也联系到了自己的班级中,讲到和老师的关系,平时看见老师嘴巴甜的往往受到老师的喜爱,而比较内向的同学可能不太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还有的同学讲到自己与同学的关系,有时候帮助别人越多,反而越会遭到别人的排挤与嘲讽。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观点,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可辨点:“老实人容易吃亏吗?”通过这样一次辩论,让同学们感受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可或缺的可贵精神。
三、共同参与,因时利导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在课堂辩论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平时的课堂教学,老师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所以也只能了解到一些表面、片面的现象,而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潜能不会有深层的了解。但是,如果进行了辩论式的教学,必然会使那些能言善辩的同学崭露头角,对学生在辩论前搜集资料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暴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在辩论过程中,对同学们的发言加以确认和引导,对学生意思含糊的地方进行提问或阐述,也可以用简短的疑问句提出疑问,以此提高反驳的力度。同时,老师还要维持好课堂纪律。否则,出现冷场,或者乱糟糟的局面,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起主导作用。
《男生和女生》教学案例片段:
《男生和女生》中,笔者希望男女生通过互相辩论,了解各自的优势。但实际情况是男生女生的互驳差点成为一场口水战。最终笔者因势利导,停止了双方的互相攻击,让同学们互换位置:女生只说男生优势,男生只说女生优势。于是,课堂气氛终于慢慢缓和下来。通过这样的引导,他们既学会了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路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也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辩论式教学在品德课中是一种让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途径。同时,也是一种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合适的途径。当然,辩论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只有实践才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并且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研究和创新,让这一模式真正为学生服务,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但笔者坚信,这种以生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一定能成为品德课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浦艳秋.辩论式教学法中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J].黑河学刊,2011(5).
[2]毕爱忠.思想品德课辩论式学习探析[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7).
[3]佐长健司(日) 沈晓敏(译).论社会科辩论式教学中反驳的指导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