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化”模式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张红
[导读] 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根据2017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完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75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要依靠每周1—2节的课堂教学达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教学目标,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长期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探索总结出了高效课堂教学的“三化”模式,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关键词:高效 课堂教学  系统化 精准化  多元化
        一、坚持系统化备课,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系统化备课是指在备课环节坚持系统化理念、增强系统化思维、运用系统化手段,做到教材体系全面掌握、教学手段综合考量、教学过程整体设计,切实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教材分解“细”处入手。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也就是说,在熟悉课标的前提下,理解和把握教材是备课的关键与核心所在,吃透教材才是上好课的前提。吃透教材要做到总体把握、全面分析和细致掌握,厘清课程整体脉络、章节联系及课内布局,全面了解掌握教材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能对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顺序进行合理整合。比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5课为植物,6—7课为动物,在讲第一课《油菜花开了》中认识油菜花的结构的时候,说到了雄蕊和雌蕊的时候,我就与第三课《花、果实和种子》中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还很容易就能对花蕊进行区分。
        二是教学手段“准”字当先。科学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传统的讲解、实物展示、动画演示到动手操作,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尤其是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新课改要求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激活学生思维。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和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中,预习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品尝了美味的糖果,猜测了糖果在体内旅行的路线,画出糖果旅行的线路图,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还对后期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在探讨胃是怎样消化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的时候,我才用的是视屏讲解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胃是怎样工作的。
        二、坚持精准化施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深刻的揭示了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我认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时间分配的合理性。40分钟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利用成为教学涉及的主要内容。据研究,一个正常人正真集中精力只有20分钟左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注时间只有7到8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我善于把握“始动调节”与“终末激发”两个关键段,用好上课后的3—8分钟和下课前的5分钟,进行适度讲解、点播、归纳总结,其余时间以实验演示、动手操作为主,保证学生全过程最大限度投入。
        二是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没有一种课型能包打天下,没有一种设计可一层不变。教学“瞬息万变”,我们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上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的时候,按我先前别的教学设计是先用PPT出示几种常见花的图片,进行观察,找出它们间的共同点,然后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花进行解剖,可这安排在一位同学的“老师口袋里有花”大声嚷嚷中,改变了顺序,我直接舍弃出示图片环节,直接将花拿出来让孩子们观察、解剖,不仅省略了现在看来不必要的环节,还大大节约时间,提升了功效。
        三、坚持多元化提升,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叶圣陶还曾言:“教材无非是个例”,这句话道出了教材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教材、尊重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依托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拓展,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提升综合能力。
        一是课堂小结,提升归纳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师生对本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系统的回顾,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教学中,课堂小结一般由教师归纳总结,但往往学生会觉得疲惫,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在日常教学小结中充分利用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全班反馈,这样做常使学生再次闪现思维的火花。例如:可以在概念较多时,让几名学生一组设计一张表,用来概括知识点,然后全班交流每个组的成果,以加深印象,进而形成更好的记忆方式。
        二是前后衔接,提升思考能力。小学科学的课程包含4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每个方面知识都自成体系,在小学底端、中段和高端都的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不能孤立片面地囿于每个知识点。因此,我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与已学过知识的联系衔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掌握整个脉络体系。具体教学中,以思维导图为依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药店,把不同组块的知识提取出关键词,并根据提取出的关键词建立思维导图的主分支,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结构图,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三是课后实践,提升操作能力。小学科学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要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我在教学中,始终将实践操作放在突出位置,既深化对所学习知识的了解,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我先后布置了制作红绿灯、利用电路检测器判断常见物品导电性能、解剖桃花、解剖观察鸡蛋构造、观察绿豆种子萌发及生长等作业,有效激发了学生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高鹏.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策略[J].魅力中国,2020,(4):219.
[2]黄依銮.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7):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