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社会和谐、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教育,使学生具备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能够有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的正确树立。
关键词:注重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习惯养成;法治意识
1、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立德树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要想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进行有效整合,应注意以下方面:从政治认同的问题中,使初中生成为一名立场坚定、拥有理想的中国好公民;从科学精神的问题中,使初中生成为一名思想品德端正、理智明辨是非的中国好公民;从法治意识的启发中,使初中生成为一名自尊自爱、遵守纪律的中国好公民;从公共参与的问题中,使初中生成为一名有情怀、懂担当的中国好公民。践行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国的传承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如,在端午节举办了“端午情,中国梦”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有赛龙舟、插艾、佩香囊等习俗,学习屈原为国家兴亡挺身而出、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端午节蕴含着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感;清明节缅蕴含着缅怀先人、感恩思源的情怀;重阳节传承孝老敬亲的美德;中秋节蕴含着合家团圆、祈盼丰收;春节蕴含着团圆美满、阖家幸福。传统节日的主体教育活动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教师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主动地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进程,并开展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实践探究活动。
2、立足核心素养,促进习惯养成。
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让阅读成为习惯。如,我校以“悦·读”为题,举办了精彩的演讲比赛及书香致远、繁华相迎---首届最美书香明星评选。致力打造“最美书香”明星品牌,构造“我爱阅读”书香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了教师、学生的阅读素养,陶冶了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又是有差异的学习个体,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差异和学生性格的不同,他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对学生的行为教育上,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都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座右铭贴在课桌上,能主动针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不懈努力,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增强学习自信心。学生来到班级,就要有“入班即学”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捆绑学习、互促共进。学生主动找出竞争对手,创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在劳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多给每位学生自我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从日常生活学习积累中找到发展自我、锻炼自我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多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人,在感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自觉践行良好道德规范。
3、开展主题活动,提高法治意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基础。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在主动接受法律知识中获得丰富理解思维,并能够将理解思维主动转变为实践运用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学习中获得丰富知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守法规则。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法治意识更加健全。
开展了“网络安全进校园”主题班会,探讨“宪法进校园”主题活动,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等,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更好的造福家庭和社会。教学中合理选择视频素材,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德育教育、法治教育等融入视频素材中,直观生动真实的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4、家校合作共育,增强德育实效。
家校合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好的方式。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学生接受课程知识的必然途径。家校合育的基础是沟通,教师可结合班主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情况。重点关注如下几方面:(1)教师可利用微信、钉钉群及时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从各自的想法和行动中畅谈自己的心声和感受。(2)多了解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帮助他们从中分析其中原因症结,多与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3)利用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有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提出改善学校发展的建议。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多给家长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让家长能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中。(4)开展家长孩子共同参加的公益爱心活动,定期召开家校共育成功经验交流会。给家长和学生多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能够走出青春期的困惑,增强他们道德和法治意识。
5、回归社会生活,提升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最后也要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进行“情境表演”“实话实说”“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体验生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小主人。如,我校师生共同走近冀鲁豫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受一次净化心灵和触及灵魂的洗礼。以此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美好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我们也可以带着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做志愿者,体验帮助他人的幸福与快乐,学会感恩、奉献爱心。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做到知行合一,并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初心,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可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在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核心素养,从而深化学习的效果。
良好的核心素养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真情打动学生。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通过以身作则、情境教学以及回归生活等方式来创新教学,让学生可以真切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与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蕾.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50-51.
[2]熊书玲.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分析[J].农家参谋,2018(24):184.
[3]苏联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58+60.
[4]吴德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7):108-109.
[5]曾春东,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