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丽叫挫折 ——浅谈优等生的挫折教育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于向远
[导读] 挫折孕育英雄才子,富贵易出平庸俗辈,古今中外,成才立业是如此,治国齐家也不例外
        [摘要]挫折孕育英雄才子,富贵易出平庸俗辈,古今中外,成才立业是如此,治国齐家也不例外。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其实就代表了未来这个民族的兴亡。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该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呢?本文就此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关键词]挫折教育   教师   家长
        
        镜头回放:
        “小于同学转学了!”当数学老师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犹如晴天霹雳。小于同学父母离异,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或许因为同情,或许因为他爷爷奶奶对教育的热衷深深感动了我,几年来,我一直尽全力培养他。他也不负众望,在各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转出去,我虽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我不禁问自己: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学呢?
        后来,小于的爷爷来到学校,向我解释了原因。原来,转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上学期没有得到“白小好少年”。据他爷爷说,领完成绩单那天,走出校门,他就哭了,并且还说要转学,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了。他奶奶也觉得没有“白小好少年”是对他的一次打击,决定让他换学校。上学期,小于忙于参加各种比赛,家庭作业多次不完成,平时成绩退步不少,其间,我曾提醒他奶奶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他奶奶向我保证到比赛结束肯定会赶上来的,没想到期末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语文数学两门课均处于班上中等水平。一直以来,小于期末都能得到三好学生,他平时也就骄傲了起来,不把一些成绩比他差的同学放在眼里。如果这孩子在这样下去,对他的成长肯定不利。为了给他一次经历失败的教育,我没有给他“白小好少年”。没想到,正是因为我的想当然,竟然造成他的转学。仔细分析小于同学和他爷爷奶奶对他的教育,他的爷爷奶奶只希望他往好的的方面发展,而没有正视对他的挫折教育。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及其不利的。
        目前,赏识、表扬、鼓励教育被教师们广泛采用。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低段的学生,一颗星星,一句“你真棒”,都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赏识教育风靡校园的同时,很多教师和家长忘却了对他们的挫折教育。
一、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挫折教育具有许多教育功能,富有深广的教育价值。良好的挫折教育能矫正儿童的不良心理,调节心理平衡,产生新的情绪体验,以增强耐挫能力。
        我们的学生还是天真的孩子,一旦他们长大了,总要向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前进,在这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障碍。如果他们克服了困难,便有成功的愉快和满足;反之,就产生挫折感。对挫折产生的反应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可能颓废沮丧,有的学生则百折不挠,挫折让他们增强向往胜利的信心,心理学家称这种承受能力为耐受力。耐受力的形成和人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一有不顺,便向父母大发脾气,而父母迁就他们。正因为这样的过度迁就造成孩子的耐受力差,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二、挫折教育的引领者:教师
        现在的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这句话折射出的真理越来越真确。孩子的成长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必将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因此,为使孩子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
        (一)实施抗挫折教育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个体所展现的特性是千差万别的。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准”好学生,是家长眼里的“准”好孩子,他们经常受到表扬,被一个个“光环”圈带着,这样的孩子,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他们经常会给别的孩子找缺点,找不到别人的优点。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
        (二)课堂教学,挫折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利用各教材中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平时,还可以多召开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让学生明白在挫折面前,我们不能气馁,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
         二、挫折教育的推动者: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努力帮助孩子为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做好准备。
        (一)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社会的和谐发展,家长的一味保护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其他能力都是不重要的。一个来自四川的少年大学生 ,因为没有父母的照顾就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当接到学校要他返校学习的通知时,他不敢面对即将来临的独自生活而跳楼自尽。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应当惊醒。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确实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自理能力,“叠被子”、“洗衣服”虽然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连这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人怎能适应这个社会呢!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提高孩子应对挫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难就不知所措,会被挫折压得垂头丧气。能力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不易受挫,即使受挫折,也是越挫越勇,他们能积极地从其它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许多能力都是在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孩子面对问题时,父母不应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二)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镜头1:三岁的儿子拿苹果时,不小心被凳脚绊了一下,哇哇大哭起来,妈妈看见了,赶紧走过去对着凳子拳打脚踢,还边打边对孩子说:都是凳子的错,打他!
        镜头2:学校里,两个孩子打架,双方家长都来了,他们互相承担责任,并且还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后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践远比说教更能有效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总之,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承受挫折,应重视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把生活比作大海,那么孩子就是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大海上难免会有风浪,帆船的航行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承受这些风浪的袭击。这些祖国的花朵也一样,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挑起肩负祖国未来的重任。
        
        参考资料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4。
【3】董奇、曾琦,《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班主任之友。
【4】韩家清,《挫折教育的功能》,班主任之友。
【3】孙伟,《试论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