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放入大江来 ——一节课后小练笔的教学启示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解生华
[导读] 这几天正在备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慈母情深》
        背景:
        这几天正在备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慈母情深》。
        文章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疑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这篇散文作为教材,入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序列为第六单元第18课。它承载着单元阅读与习作要素的培养任务——“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教材编写者针对文本设计了如下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3.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研读:
        对照单元要素,我明白了习题1和2的设计意图。它们分别对应单元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然而对于习题3而言,我却琢磨了半天功夫。编者出这个小练笔,应该是希望教者启发学生,借助情感的类似体验回忆自己感动的事情,把它写下来。问题是,我如何带着学生达成这个目标,如何让他们将体验到的情感借助语言得以表达出来。
        经过反复地文本阅读和思考,我茅塞顿开——这次小练笔被安排在第三题中,不正是承接习题1和2吗?只要抓住习题1和2进行扎实地教学,小练笔也就迎刃而解了。换句话说,姑且将习题3解读为“回想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写清楚当时的场景,尝试运用恰当的语言——反复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种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快乐使我异常兴奋。我破译了小练笔的密码——转化。将“在场景、细节描写中传递情感”和“反复手法”运用于小练笔中,且转化于心,让语文单元要素正真落实,应该是《慈母情深》作为教材的核心价值所在。瞬间,我与编者有了莫逆于心的感觉。带着这份喜悦,我开启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之旅。
        
实践:
        经过精心构思设计,我着重从以下板块进行教学,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一、领悟表达特点,体会内在情感
        
         (一)写清当时场景,传递慈母情深
        看着不少学生脸上写满的愁容,我安慰道:“不要担心,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件法宝。相信你们掌握后,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妥妥地优秀。”说着,我便点击出示了第一件法宝——“1.写清当时场景,传递慈母情深。”
        教材在分析这篇文章时,认为是两个场景——“进工厂找母亲”和“母亲给钱买书”。我以为还可以再细化为“小厂环境——寻找妈妈——向妈要钱——妈妈给钱”四个场景。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在脑海中已经有了场景的图像存在。课上,我带着孩子集中精力,把目光聚焦到“小厂环境”这一段中。
        学生和我跟随着作者“我”走进小厂内部,我们发现: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当学生批注,交谈感受时,他们都能够抓住“低矮、潮湿、颓败、阴暗、小、拥挤、闷热、七八十”等关键词,而且最终得出了“环境极其恶劣”的结论。
        我跟学生说,这段话其实一开始原文是没有的。后来在修改时,作者又增添了上去。你们觉得添加得好不好?试着说说理由。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能联系下文,指出:增添了这一段,首先在于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只有如此才更能体现母亲挣钱不易,也更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无私的爱——舍得给我花钱买书。也才会促使自己“鼻子一酸”。
        …… ……     
         (二)欣赏语言形式,力求恰当传情
        教学完第一个写作法宝——“写清当时场景,传递慈母情深。”之后,我让学生猜猜看,老师说的第二个法宝是什么。学生们说,是把事情写具体,是运用好词好句,是……我告诉他们,第二件写作法宝藏在文章的语言里。看谁能找出语言的特点来。结果,学生们慧眼明察,一下子变找到了文本最大的语言的特色——某些语句反复出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把这些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整理、出示,引导学生逐一体会。
         二 、明确习作动力,运用“法宝”表达
        我带着学生从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一路感知、体会文本蕴藏的深厚情感。课文上到这里,学生明白了梁晓声“鼻子一酸”了的原因,明白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明白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在课尾,我特别加入了作者梁晓声在2017年4月份参加《朗读者》栏目时和董卿的一段对话:
        董卿问梁晓声:“如果归结到个人来讲,家给您带来什么影响?”
        梁晓声说:“谈到我自己家的时候,关于贫穷、 愁苦、无奈,家是这些词汇的一种注脚……父亲不赞成读闲书,幸好有母亲,她本能地知道闲书里是有做人的营养的。”
        总结
         1、凭借课后习题,达成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自2019年9月全面实施以来,所有老师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没有对教材地充分钻研,就没有发言权。从五年级上册看,教材编写特色显著,每单元双线并进,既有人文目标,又有学科要素的落实。以学科要素目标的落实为重,人文目标自然也蕴含其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呢?除了深度研读文本外,课后的习题编排自然不能忽略。因为这是教材编写者的呕心力作,是编写者为贯彻语文要素落实和人文情感体验的抓手。
        我通过本课习题的研读与实践,更深刻地认识了其作用和意义。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而言,在明确课后习题即是达成语文要素的关键抓手之后,就应集中力量,在习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上思考、实践、突破。让每一道习题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来。
         2、关注文本特点,实践读写融合
        此篇文本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对于散文教学,我觉得应该从情感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因为散文是主体个性化地表达。作者梁晓声运用反复的句式,精炼的语言,细致的场景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来。倘若抛弃语言和情感,这篇散文还能教什么?还怎么以这篇散文为例子,来落实语文要素?
        结合该书的理论指导,我在实践读与写的过程中,在“转化”上下足了功夫。从学生的习作作品来看,既有写法的转化,更有情感的转化。当写法与情感同时实现转化之后,我手写我心的真实习作便诞生了。这种转化完全超越了简单的技法教学,更指向于读写融合。在实现阅读目标时,也实现了习作目标,唤醒、激发了学生的“言语生命动力”。
         3、以儿童为本位,为“可能性”而教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做的所有工作,最终都指向于学生个体成长。
        当我在研读课后习题,确定小练笔的目标时,一开始我认为目标定得有点高了,毕竟,编者没有明确小练笔的要求。从语文常规教法看,学生只要达到“能把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写下来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经历清楚到什么程度,具体到什么地步,似乎便处于模棱两可状了——语文,陷入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困境。但是,统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明晰化与系列化。
        根据以上观点,我认为抱着尝试的态度,从语文要素出发,给小练笔以明确的目标定位,正体现了儿童本位观,一种为“可能性”而教的教学思想。
        总结:
总之,当教师心中有了学生,一切都从学生的可能性方面考虑问题时,便会在教材研究中有新发现,新收获。正所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参考文献:
[1]吴勇.开窗放入大江来——剖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常态课" [J].湖南教育(B版)》,2007.
[2]陈晓云.新课改理念下小练笔对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启示[J].家教世界,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