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熊孩子”这个多指缺少教养的儿童的代名词,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当今社会,这样的“熊孩子”还真不少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连基本的教养也没有了,不懂礼貌,不说谢谢你,不会给别人开门,在公共汽车上不会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对“熊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影响“熊孩子”发展的众多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样的家长,造就出什么样的孩子。
关键词:“熊孩子” 家庭教育
“一个人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家庭特别是母亲的爱有极大地关系。父母的爱会让一个孩子感到安全、温暖,被接纳、被认可,感受到正能量,这是孩子日后在人际关系里建立自信、融洽关系、激发潜能等的最好心理基础。”“熊孩子”作为家庭舞台的唯一承担者,这种特殊身份容易加重父母抚养子女的忧虑感,容易强化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在教养“熊孩子”的方式上,作为父母,该如何教育呢?我主张做到以下三点:
一、教育熊孩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为之”
每个“熊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熊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些小错误,但父母不能认为“恶小”而放任不管,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前不久,有位“熊孩子”拿走邻居家牛奶,留下一张纸条让失主全家都感动了,值得点赞。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陈阿姨住在街道花园小区,她订了两袋牛奶,因订奶箱破损,陈女士让送奶工把牛奶塞入她家的信报箱内。4月9日下午,陈阿姨像往常一样去楼下取报纸,顺便拿牛奶,不过她发现信报箱里并没有牛奶。“我家订了好几年牛奶,以前都没缺失过,这次以为是订奶日期已到。”陈阿姨说。第二天下午,陈阿姨再次去取报纸,发现信报箱里又放了两袋新鲜牛奶,还多了一张小字条和5个1元的硬币。“小字条折叠整齐,我慢慢地打开,里面写了一行文字,算上阿拉伯数字才25个字,但内容让人感动。”陈阿姨说。至此,她才明白前一天牛奶不见的原因。当晚,待女儿下班后,陈阿姨把这件事情和盘托出,并表扬了这位妈妈的做法。“两袋牛奶,加起来不到5元,价值不大,但这位妈妈发现孩子的行为后,能用这种方式进行解释并道歉,感动之余更多的是赞赏。”陈阿姨的女儿杜女士说,“其实我们信报箱上有房号,这位妈妈可以找到我们,但她可能不想伤孩子的自尊,没有直接来找我们,而选择了这种委婉又诚恳的方式。”
“两个孩子今路过拿了牛奶,已批评教育过,放了5元钱,抱歉。”这两天,一张留言条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分享,并得到网友一致点赞。“小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能理解,但孩子母亲的做法值得点赞,反正我们一家都被感动了,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事例。”昨天,陈阿姨讲述了留言条背后的温暖故事。
留言条上短短24字,传递了三层意思:一是承认孩子拿走了牛奶,家长已批评孩子这种行为不对;二是放置5个硬币,补偿牛奶的损失;三是诚恳道歉。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得出这位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看得出这位母亲的真诚品质,的确值得赞赏。
二、告诉熊孩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熊孩子”从小在安逸中生活,在顺境中长大,很少遇到逆境、体验挫折、品尝苦难,自理、生存、竞争的能力较差。他们不能被父母、家庭甚至社会接受,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安全和被接纳,更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跟家人没有正面情感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很容易积累对别人特别是家人的怨恨。所以,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杀人就绝非偶然了。中国有句古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历史和现实证明,每个成功者无不是从逆境、挫折中走过来的。
所以,对现在的“熊孩子”必须有意识地让他们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在逆境、挫折中磨练,尝些苦头,体验“不如意”。比如,当“熊孩子”在学习时遇到了难题,作为家长不应该责骂,同样的也不要图省力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是解决方法。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可以自己找资料查书;可以找伙伴的帮忙……又如,“熊孩子”在劳动时,我们不要因为他们年龄小而包办一切。水桶太重提不了,就让他提一半,或是找伙伴两人一起提;年级小不会扫地,可以先让他们用手捡地上的废纸……这样,才能使他们养成坚韧勇敢,不怕困难,敢于竞争,勇于取胜的良好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
另外,让“熊孩子”在逆境和挫折中锻炼,不断培养他们的乐观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教授马丁认为,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乐观者失败后,他们会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的不够努力,而不是因为一些注定无法克服的困难。相信“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让他们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
三、灌输熊孩子“唯宽可以容人, 唯厚可以载物”
“一个人,能跟自己很好地相处,那跟任何人相处都没有问题。一个能让自己舒坦的人,也会让别人舒坦。”灌输“熊孩子”的宽容思想,应该让“熊孩子”多与同龄群交往。明代学者薛瑄说过:“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容是心与心之间的理解与体谅,理解和体谅可以达成心与心的沟通。“熊孩子”在家庭中缺乏伙伴关系,可以通过家庭外的伙伴团体(如学校班级这个团体)来弥补。在伙伴团体中,由于年龄相仿,彼此有共同的兴趣,所以很容易打成一片,相互影响。同龄群相处,是进行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的起点。学校学习是一种团体生活,但孩子却很少能够了解团体生活的潜在优势。当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达到竞争性与个体化目标时,孩子们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的社会情感的需求经常被忽视。新近的一些研究指出,当“熊孩子”觉得有归属感,而且班级的功能如同一个充满关怀的社区时,“熊孩子”的学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和乐趣。因此,把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班级结合成一个有感情和凝聚力的团体,是十分关键的。在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刚建立时,我就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们“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家,班级也是我们的家。”在学校的组织和我们任教老师的带领下,班级不定时地举行课外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班会、各种竞赛等等集体活动。并且,在班级中成立了“学习互助组”、“劳动互助组”等等互助小组。在这样的团体中生活,孩子逐渐懂得友谊、谦让、互助、合作和竞争等等,开始获得成功的社交经验和失败的社交教训。
作为家长,告诉“熊孩子”要有宽容的心态才可以包容别人,只有宽厚的品德才可以担当大任。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多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从而养成爱集体、懂礼貌的良好品德。
教育“熊孩子”就好比种庄稼,在特定生长阶段有特定的养分需要,家长必须适时提供“熊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不同“养分”,才能保障“熊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一些机会错失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弥补了,“熊孩子”的成长不会等你的时间,一些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家庭教育影响“熊孩子”一生,关乎国家未来。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
[2] 阿德勒 《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出版社
[3] 高峰 《学校家长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
[4] 周弘 《教你如何赏识孩子》华语教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