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黄志红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深思的问题。
一、打好基础,形成习惯
  朗读就要做到:语音规范,语气自然,语言流畅。做到“七不”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不中断、不拖腔,语义明晰,态势得体。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书放好,坐端正。一年级的小学生用指读法读书比较好,这样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做到不加字,不落字。一年级的孩子在读书时有唱读的习惯,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篇课文,杜绝唱读的习惯。
二、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立足理解,渗透朗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理解分析作品,具体感受作品,最终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表达出来。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应用。朗读技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注意停连。
        停指停顿、中止。连指连续、延续,停和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它是语义表达的重要手段。按标点符号停连:顿号急停紧连;逗号间歇长于顿号;分号、冒号停顿较长;句号、问号、叹号停顿最长。破折号、省略号随语言环境变化,伸缩性较大。标点符号是停顿标志,但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语气和表意的需要适当处理。例如: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冒号的停顿时间应跟前两个逗号差不多。第三个逗号则不能停,甚至叹号也可以不停。这样,可以表现猴子吃惊着急的情态。)
2.注意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或说话时,需要强调突出的词、短语,或者某个音节。特指语句重音,不包括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根据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有规律,重音位置一般比较固定。

一般主谓结构的词组、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例如: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句中的述宾短语,常常重读。例如: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状语重读)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例如:这是谁负责的?另外,复句中的关联词要读重音,具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重复、设问、反复、双关、反语、拟声等的词语也要读成重音。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
常用的重音表达方式
①加重音量法,即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亮一些。
②拖长音节法,如“周—总—理,您—在—哪—里?
③一字一顿法,即在要强调的字词前作必要的顿歇,使其语言更加清晰有力,深挚感人。如“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 一  家  人!”
④重音轻读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或句子减小音量,拖长音节,同时加重气息。常用来渲染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或欣喜爱慕的感情,听起来语轻音弱,而产生的效果如沉雷从心底滚出。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
3.注意语气语调。
    语气是指一句话中能够表达说话人感情和态度的声音形式。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语气是通过语调表现的。
语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⑴高升调“↗”。一般用来表达疑问、惊异、喜悦、兴奋、号召、鼓动、设问、反问、呼唤等语气。这种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低、句尾明显升高。常用于一般疑问句、反问句以及句子尚未终结时中间停顿处,或出现在长句中前半句。
⑵低降调(↘)。一般用来表示肯定、请求、感叹、祝愿等语气。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高、句尾明显降低。降抑调一般是半降调,加重语气时必须用全降调。常用于一般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以及近距离对话等。
⑶平直调(→)。一般用来表示庄重、严肃、平淡等语气,语调表现为平直舒缓。叙述或说明的句子多用平直调。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庄重、严肃)
⑷曲折调(~)。一般用来表达讽刺、含蓄或烦躁、轻薄、厌恶、怀疑、意外等语气,这种语调大都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句子语势有抑扬升降的曲折变化,呈波浪式,多在表达特殊感情时出现。如:“像……五……五角星。”
4.注意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语言的快慢,它是体现语音节奏,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快速,多表示热烈、急迫、欢快等场合情绪;慢速,多表示安闲、平静、沉重、失望、伤痛、舒缓、悠远等场合情绪。在朗读、朗诵中,为了“壮文势、广文义”,有的则选用急促快当的语速来表现,犹如铁骑突出,玉盘倾珠,疾风暴雨,飞瀑急流,紧逼当中让人难以喘过气息,有着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语势,有的为了抒情或强调,常采用慢速表现方法,犹如丽日白云,和煦春风。掌握语速的变化,还要注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强而不浊,弱而不薄。
    总之,朗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让我们从每一节语文课做起,从朗朗的读书声开始.潜心研究,愿我们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骄傲地说;“我爱语文,我爱朗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