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引领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李浩宽
[导读] 在落实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路
        摘要:在落实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路,以导学代替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关注他们的思维水平,借助合适的问题促使其不断挖掘和探究知识,从而有效改善课堂氛围,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顺利增强本学科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着重论述了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旨在构建高效的课堂,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导学;有效策略
        小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利用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可以有效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通过发散思维、深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行导学,也可以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辅助,从而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灵活的思维,同时不断增强其语文学习能力。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问题导学法时,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以便使之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探究和实践,顺利增强其学习的有效性,并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1.1鼓励学生根据课下预习成果分享各自的问题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用以指导其课下自主学习新课内容,从而为他们发现问题提供良好的契机,确保其课上更加高效地探索知识。比如,在讲授《琥珀》一文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课下自读课文,梳理琥珀的形成过程、分析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解决生字词和课后问题。之后,学生们可将自己的预习成果总结下来,然后再次阅读文章,明确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记录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到正式上课时,教师要为学生们搭建分享平台,使之综合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不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模式的优势。
        1.2在课堂中设计提问环节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可设计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所得,不断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从而有效增强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推动教学活动更加顺利、高效地开展。如,学生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会对“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这句话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同时邀请其他同学作答,使之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产生更多灵感,再整合所得信息,了解诸葛亮如此布局的原因,从侧面验证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特点,进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加高效地把握课文要点。
2.优化问题导学形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各种问题,据此引导他们深入挖掘知识,为其学科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强化其语文素养
        针对所讲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断强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进而推动其语文素养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明确主人公和主要事件,然后逐一展示问题: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②文章哪些语句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这些语句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③鱼钩在故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④用一句话概括老班长的精神。由此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在合作探究中进行高效学习。
        2.2构建生动的情境展示问题,指导学生探究
        在讲课期间,教师也可利用生动的情境来展示问题,以便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思考,进而起到导学的效果。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海底世界的图,或者是播放一段记录海底世界真实景象的短片,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提出问题:你觉得海底世界美吗?除了图上所展示的,你认为海底世界还会有哪些令人惊喜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章,总结海底世界的特点,使之在探究中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2.3利用层次性问题导学,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语文教师在使用问题导学模式时,可以渗透分层理念,确保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促使他们在参与中收获丰富的知识。如,教师在教授《桥》这篇小说时,可以向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简单问题:洪水都有哪些特点?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不会害怕?哪些语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然后提出具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答:文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是自然环境,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老汉在洪水逼近时冲上前揪住了儿子,最后两人都牺牲了,他会后悔吗?这样有利于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更加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2.4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追问,不断启迪其思维
        追问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可辅助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并形成创造性的想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利用问题导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时,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追问,以便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根据《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由学生给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追问:面对这样美好的地方,你是什么情感?当它被毁灭后,你又是什么情感?由此在追问中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情感,不断提升其学习成效。
3.结语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要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来设计问题导学方案,同时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优化问题的呈现形式、调整问题的难易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问题,进而顺利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袁雅琦.运用“问题导学”模式,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2).
[2]陈卫洪.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J].内蒙古教育,2019(23).
[3]王秀辉.谈问题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东西南北,2019(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