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语感训练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董慧
[导读]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以多读促语感;加强朗读训练,创设情境促语感;激活生活体验,领悟语感。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充分展现个性化的主观感受,最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训练        
        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把语感 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庸讳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能力的训练。那么,怎么训练语感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选好朗读的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谴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或文章中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语句。在每周一的早读,我还会精选一篇适宜朗读的,短小的课外材料,领着学生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语感。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学生也乐在其中,悟在其中。
2、丰富读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朗读训练的方法易多样化。在读的训练中,可以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也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演讲节目,多听一些名师朗诵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 “我是朗读小明星”、“讲故事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
3、加强读的指导。在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到到正确示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琢磨,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训练学生的语感。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实践证明,毛泽东所说的“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感觉它”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如此,学生不仅准确地领会到词的意思和情味,还提高了鉴赏能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去朗读课文,可以感悟文章真谛。


二、加强朗读训练,创设情境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像、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在执教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夏天里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我播放了一段“竹笋生长拔节”的视频给学生看,创设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本文有感情的朗读。因而,辅助材料的使用,帮助学生感性的认识,能快速把握作品的基调,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信息。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师生共读,以情感人,读出理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朗读,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三、激活生活体验,领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里把“腊八粥”比拟为“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把花生仁写作“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在这里巧妙的以想象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雨点的喜爱之情。使学生想读、愿读、体验得更真切、更到位,而且生动。放手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趣味盎然,使课堂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性质对教学的要求。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充分展现个性化的主观感受,充分流露内心的情感世界,充分表现个人的智慧灵气,最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周玉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4(5): 36.
2、 《小学语文课语感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 设计报告[EB]
3、李如炳.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管见[J].?新课程(小学版),2007(9): 39.

作者简介:
董慧(1977,11-),女,籍贯:山东省滨州市,所在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