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李政
[导读] 情感的研究是人类根本而永恒的课题
        摘要:情感的研究是人类根本而永恒的课题。然而到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对情感的运用和培养却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可见,如何让现行写作教学摆脱其旧有格局的束缚,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并将情感因素调到最佳境地,使之畅然成文,则是目前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情感因素    作文教学     策略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纳知、传情、张理和达意的双边精神活动,而学生的作品恰恰是知、情、理、意四要素融为一体的集合体。所以,不断调控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是作文教学之本。著名心理学家达菲指出: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绪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先进行充沛的情感孕育,再寻找合理的渠道,以自我的情感触须,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全身心地进行心理能量的释放。
         由此可知,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有以下三个重要作用:
一、动力性。学生是写作过程的主体,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整个写
作活动的核心。一般说,整个写作过程由感知信息、萌发动机、冶化质料及物化成型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阶段组成。而感知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基础,是写作者的感官受到外界物(如:形象、色彩、气味)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唤起经验的记忆,从而诱发写作活动,即所谓的“文因情生,情因物感。”所以,对教师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想法设法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调控性。写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双边精神活动,而教师和学生
的心理流程又不是同步的,学生由于受信息容量、认识水平及写作技法的限制,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趋于一种破碎状态。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天地,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引导他们紧紧围绕足以表现中心意旨的场景中进行奇思异想。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写作目的,先将自己的情感作一番梳理、调整,而后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外化手段,把学生的心理流向调控到通情达理的正常轨道。
三、创造性。学生写作不是被动地感知外物,教师指导写作亦非强化外
物,而是启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深化认识和准确表达。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较少凭借逻辑手段而大多诉诸情感,凭借直观和形象来进行形象思维。思维虽然活跃,联想也较丰富,但思维往往不正确,想象也不尽合理。因此,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既要保障学生的思路宽广无限、畅通无限,又要使其始终循着情感天地的正常轨道进行而不致旁逸斜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即希望我们在习作中能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让习作打上“我”的鲜活感情印记,有“事”更有“情”,并基于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从三个情感因素出发:
一、觅情。
        作文要以情作为基础,而情由景生、情由人生、情由境生。因此,认真细致地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感悟思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若没这一基础,就谈不上有感想、感情和认识。写作文时,自然是空泛地议论和凭空想象,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很难吸引人和打动人。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有生活处便有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从中获得社会认同感,尝试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循情。让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认真观察发现中捕捉真情,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方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观察、感悟、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动、悲伤、忧愁、快乐、苦涩、无奈,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们的作文丰富起来。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使文之情与生活之美和谐一致,合乎情又合乎理。
二、悟情。
        “悟”是主观的一个感受、感知的过程。悟情便是人们在心里提炼、加工情感并使之转化成自我情感的一部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人间真情的感悟能力。如:在写《我最敬佩的人》时,先让写生列出五个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人,接着让学生在衡量之后,从五人中找出一个最值得写、最敬佩的人来写。“情到真时总动人”,朱自清的《背影》非字字珠玑,却句句动人。那“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早已成为永久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如果你自己还未掀起感情的波澜,又如何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呢?充分利用教材中文情并茂的美文,激励学生移情入境,也是悟情的一个途径。让学生体验情同时也就是在间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情趣。
三、抒情。
        倘若说觅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悟情是对真实情感的加工转化,那么抒情则是作文中对真实感情的抒发,是表达个人情感创造的形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抒情、大胆抒情,最终形成文、情的水乳交融。第一,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局限,建立多维空间,自由抒情。第二,鼓励学生做到言由心生、大胆抒情。第三,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抒情方式,巧妙抒情。
        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曾这样写过,“在寒风中,惨淡的月光平添了几分凄冷。我到了村口,远远的看到家门口的灯光中那个拉长的身影,飘动的衣襟却又看不分明。走近,迎着母亲那张熟悉的笑脸,我看到了却不熟悉的一双手,粗糙、干裂、布满血痕。我摘下手套,紧紧握住了那双冰冷的手……学生用心写出了母亲等候的情景,真是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我相信这个作文写得很成功。因为有了情感,作文才有了灵气。作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动情,使之在觅情、悟情、抒情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真情实感的理解与把握,并将其穿插运用于写作之中,才能真正获得作文言情言志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