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它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解析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我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国学经典中的内涵、深意。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素养 策略 分析
引言: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感受国学经典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分段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并运用到实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加国学经典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语文素养与诵读国学经典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品德修养等综合评价。它是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关键点。语文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起到关键性作用,而这些都与国学经典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对国学经典感到难以解读,
二、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分析与策略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现代社会流行趋势中,国学掀起了一阵热潮,在媒体与社会的推广与关注下,我国教育事业也注重国学经典的价值。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文章语段的趣味。通过国学经典中的人物事件,去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文章中的描写、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好坏有独立的判断能力,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加强语文阅读质量。
(二)建设语文思维框架
国学经典具有多样化,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轻松。部分经典内容清晰,阅读起来通俗易懂;部分经典蕴含哲理,需要学生反复的去阅读理解。它还能为学生创设语文思维框架,让学生对语文形成清晰的思路。例如:在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进行教学。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教师在讲解完教材知识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中的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让学生感受古人兵法的智慧,通过阅读国学经典的内容,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认知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现如今,诵读国学经典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多座学校提倡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然而,这种跟风式的提倡没能起到效果。教师在评价学生语文素养中,采用传统单一的评价。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教师单方面觉得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浪费时间,与教学时间相冲突。因此,要纠正这种不正确的认知,明白诵读国学经典的价值,培养学生课余时间自主诵读国学经典。例如:在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进行教学。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该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国学经典中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让学生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明白,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只有教师放大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才能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四)合理安排诵读国学经典课程时间
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进行规划。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诵读。将国学经典内容进行划分,让学生分段去诵读。改善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常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由于国学经典的内容,与小学阶段学生生活相差较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诵读,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国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化的精髓,了解我国中华人民的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加强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国荣.国学经典沐春雨 高屋建瓴育奇葩——践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做法 [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2]周小研.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诗意成长[J].中国德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