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色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会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且快人一步,在学习中遥遥领先,所以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作出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十分重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情景模拟、引经据典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咏鹅》一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白鹅,并在分小组进行比拼,看哪组的描述更加形象生动、更加贴切,与学生互动并对其进行点评。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鹅是常见的动物,每个人对于赞美白鹅都有自己的方法,模仿白鹅的叫声、模仿鹅走路的动作等都是常见的方式,这样的以引导过程会让学生消除学习的恐惧,认为这不在是枯燥的学习,而是一场轻松的游戏过程。紧接着,再引导学生如何赞美白鹅,力求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孩童的天真总会给你出其不意的惊喜,甚至有同学不知道怎么表达想法时回答“鹅,鹅……”虽然这只是个尴尬的小插曲,但是却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骆宾王的这首诗,此时老师开玩笑地说“这位同学的表达方式倒是跟大诗人骆宾王很一致嘛”。学生顿时哄堂大笑,在欢快的气氛中不觉也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这首《咏鹅》的印象,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习得很认真,教学效果也比预料得好,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迁移方法,自主学习
語文课堂中,如果学生不主动,光靠教师苦口婆心肯定没有用,只有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的关键不在教师,而在于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讲求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咏鹅》一文时,最初接触到古诗词,学生会自然地产生犯难情绪、抵触心理,如果提前安排学生预习,学生不仅摸不着头脑,而且也会对这篇课文提前产生消极情绪,预习效果肯定也不理想。鉴于此情况,教师干脆避免预习这个环节,直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到教师设置的教学情节。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了解并熟悉诗人骆宾王,包括骆宾王的生平等。但是,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诗人属于哪个朝代并不重要,学生也搞不清这些年代,毕竟学生缺乏历史知识的支撑。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找出诗人跟学生关联性较强的点——年龄。诗人骆宾王写《咏鹅》这首诗时年龄方才七岁,跟学生的年龄普遍相差不大,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白鹅,再让学生拿自己的语句和《咏鹅》比较,并对其进行点评,让学生对《咏鹅》的内容加深记忆。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倒推计算骆宾王的出生年份或者做《咏鹅》的年份,这样无形中也让学生记忆了基础知识点。这首《咏鹅》虽然通俗易懂,但是语句却很优美,同时再让学生模仿《咏鹅》的韵律以生活中的事物简单的作诗,从身边的动物出发,延伸到事物、人物等,学生的作品虽然参差不齐,但也不乏优秀的篇幅。
这个练习的过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之余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甚至学到了一种赞美事物的方式,随着后续知识的积累,学生会慢慢学习到更多的方法,也为今后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际出发,体验生活
正如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好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且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是因为难以体会到作者的心境,才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对此,教师不妨换个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咏鹅》一文时,课后鼓励学生去养鹅的同学家观察比较,看看生活中所见到的鹅到底跟骆宾王笔下的白鹅有何不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通过自己的耳朵去听,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过程中将部分主动权交到学生自己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点。不同的小组针对鹅的不同细节特征进行描述,如第一小组描述鹅的样子,第二小组描述鹅的进食,第三小组描述鹅走路的姿态等,然后汇总学生所写的句子,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评比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让同一小组内同学发现差距,小组内成员互相学习以达到共同进步;让不同小组内同学发现差距,小组间相互竞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还可以让不同小组互换观察角度,再进行比较,这样反复的联系过程,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再进行适度奖励,会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激情和更浓厚的兴趣去自主学习。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学会了观察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也会慢慢形成用语言描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能力。
四、结束语
语文本身很优美,以其美妙的语言在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喜欢语文,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利用资源,活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慢慢地爱上课堂,逐步地爱上语文,最终引导学生爱上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用老师成天督促,学生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索语文世界的美妙。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老师不再是赶鸭子上架的人,而是陪伴在学生身边共同享受学习乐趣的人;学生也不再是苦苦抱怨的人,而是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语文的魅力的人,教与学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语文课内外,2019,(36):20.
[2]周大刚.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方法[J].语文课内外,2019,(35):359.
[3]张淑春.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J].速读(上旬),2018,(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