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学生发展技能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阅读可以有效地拓展人们的知识面,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在课堂上阅读优秀的文章,而且课外阅读也不能被忽略。课外阅读在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语言和写作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语文阅读材料,建立阅读氛围,科学实施和实践阅读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策略
一些专家通过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在达到课本4-5倍后才能形成语文能力。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时,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也大大降低了教师教育的质量。
一、小学汉语阅读的教育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进行师生与书本对话的教育过程。这种解释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阅读教材来提高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阅读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增强阅读指导效果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当理解一种语言时,必须了解该语言的特定内容以及该语言所处环境的感觉,因此,理解能力对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性的策略
1.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如今,大多数小学图书馆都是开放式的,并且还设置了小书吧,各个年级的班级都设有图书角,可放置用于学生喜欢的图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语文教师应借此机会,教导学生学会花时间在学校内外,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阅读课外书。例如,知识渊博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散文作品来阅读,知识水平比较的学生可以根据语文教科书来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早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同时,您还可以进行“我爱图书角”活动,该活动可发动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回来,放到班级图角书中,这样一来,书柜里便有越来越多的书,种类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学生们确实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并在阅读中掌握了更多的语文知识。
2.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阅读量的储备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知识储备。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水平时,他们就会做到熟能生巧。因此,当老师教阅读时,他们应帮助学生在课外选择有意义的阅读文本,并让学生阅读更多。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课外阅读读物,在低年级的学生面前,老师可以推荐一些童话、寓言故事等,而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和通俗的小说,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像《十万个为什么》 《神探柯南》这样的著名杰作更合适。当学生在小学可以阅读许多文章时,他们脑子里就会有很多知识,并且语言能力很强,因此他们的读写能力必须领先同年级的其他学生。
3.进行课外阅读以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是从生活中获得的,而另一种则是从阅读中获得的,两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在小学生每天15分钟的午间读报和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的氛围环境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同时评论阅读笔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取并收集自己喜欢的课文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能够加深对阅读材料的印象和理解,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学习面,而且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一个好方法,这可以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实际上,作文写作过程就是创造丰富素材的过程。
4科学阅读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确保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求教师加强阅读素材的选择,并通过选择适当的教科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其次,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使用阅读教学方法和阅读评价标准,制定并实施系统的计划,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断提高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5.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多种途径
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对阅读教学过程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诸如语文课和阅读课之类的机会来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的交流会。学生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彼此阅读的书籍。在完成每日阅读指导后,教师应组织适当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通过作业布置找到相关的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束语:在小学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循课程的新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加强语文阅读素材的选择,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4
[2]张丽蓉.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10)
浅谈语文教学中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孙海燕
农安县龙王乡初级中学
二十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做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
一、明确背景、审明题意。
一篇优秀文章,题目是关键,课题也往往是文眼。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探索题目背后的故事,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课文时代背景,更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题,思考为什么是最后一课?课上发生什么事?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呈现出最后一课?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了解到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感授主人公喷涌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二、激情诵读,语言诱发。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这些作品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特别容易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文章写得有情,如果再加上老师教的动情,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入情,就能培养出学生真挚的感情。教学《黄河颂》一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其中四个环节是以诵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就这样作者、教师、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上产生了共鸣,在潜移默化的情感诱发中学生形成了情绪记忆,爱国主义情感慢慢的扎根于孩子的心田,慢慢地开花结果。
三、横向比较,拓展迁移。
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收集了许许多多世界各国歌颂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如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八年级上册的《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是各国表现爱国主义的名篇。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法,将相似作品放在一起联读联讲,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随后,我与现实生活相链接,问同学们在生活经历中有过有类似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吗?问他们当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当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通过横向比较和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学生们不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点,而且受到了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总之,语文课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空间,我们要抓住时机,恰当启发、点拨,使学生能从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中认识自己、净化自己,进而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