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种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情怀的培养,不能流于空洞说教,必须要水乳交融般的融合在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文本的独特解读、学习过程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方法的采用,将国家意识,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目标诉求贯彻其中,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自然融入无痕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内容,体悟主旨,表达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一种自豪感,认同感。
1,巧识字词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汉字最具有形象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都能说出一个故事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汉字所包含的韵味和文化,以合适的角度深度教授汉字的构字规律,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让学生把所学的汉字与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融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最终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源溯流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古对今》一课中,有三个带有“日”字符的生字——“暮、朝、晨”。这三个汉字,都含有“日”这一部件,如果还是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常规识记方式重复识记各部件的组合,会非常枯燥无趣,且学生很容易忘记,也很容易写错,但是如果能适当的挖掘这个字背后的文化因素,那么,生字识记的趣味性趣味性和准确性就会大幅度提升。
古代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根据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来大致估测一天的时间。由此可知,汉字中,“日”在字的不同位置,也就表示了不同的时间。教学设计时,如果能把我住“日”字符的表意作用,用课件演示三个汉字蕴含的字理,如甲骨文“暮”字,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因此,“傍晚,夕阳西下”就是“暮”。再通过课件把“暮”字演变过程一步步呈现出来,直到今天楷字“暮”上。再引用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诗词名句,加深印象。
甲骨文“朝”字,“日”从日在草中,从月,像日出草木之中而月还未落的样子,本义指早晨,如:朝阳、朝露。“朝”是一天的开始。再说说“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思就是“早晨(青少年时)是满头黑发,到晚上(老年)就变成满头雪白了,表示时间流逝很快”。
甲骨文“晨”字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上部是两只手,下部是“辰”。“辰”的甲骨文一般解释为一种农业上用于清除草木的工具,就是古书中所说的耨类农具。古人晨作而暮息,所以以双手持农具“辰”开始劳作,表示“早晨”,新的一天开始。这样的字词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汉字的意趣和先人的智慧,写规范字字,写漂亮字,就把低年级识字课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融会贯通。
二、涵咏文本,融通传统文化意象
从2019年开始,小学语文都在使用部编版教材。这套教材跟原来的教材相比,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和内容,这就为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课程资源和课程背景。但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感受不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之上。通俗的讲是通过贴标签获得的,我们知道对于思想文化素养层面的文化情怀的培养,绝不是仅仅知道就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有触动灵魂的体验和感悟,要使体验具有触动灵魂,产生共鸣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对那些饱含思想,饱蘸情感,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感其心,动其情,移其意,入其身,从而自觉以古今圣贤为榜样,求至善至美,养气弘志。
比如统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课《秋天》一课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就非常丰富。因为这篇课文写秋天景色虽然只有很短的两句话,但它选取的景物在文学史上却举足轻重。一是落叶,二是大雁。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雁”不仅仅只是自然界中一种生命,其实更是一种文化意象。“鱼雁传书”、“北雁南飞”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一种离别、一种惆怅,一种思归的意象。比如陆游的诗,“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又比如晏殊的词,“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又比如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所以,《秋天》当中写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从表面上来看,是写入秋的景色,但在我们传统文化意象中,大雁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落叶也是。有人会说,一年级的孩子就要跟他们讲这么深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这不是明显的拔高了吗?那就看我们语文老师有没有这种文化意识,会不会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有的老师上到这里时,就这样设计:
师:妈妈出差了,妈妈不在家好几天了。你什么感觉?”
生:老师,我想妈妈。我希望妈妈在外面都好。
师:现在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听不到你们现在说的话,但是妈妈又很想知道你们说了什么,该怎么办?咱们不打电话,不发微信,咱们能不能给妈妈写一封信?这封信不是正儿八经地写,不需要强调书信的格式。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替代,可以用图画替代。
生: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生:妈妈,我和爸爸都很想你……
师:信写好了,要请人来寄信。古时候人们常常会驯养鸽子来传递信息,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特殊的邮递员,这位邮递员就是大雁。(出示:一个大雁形状的信箱)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可以把自己写的信投进去,大雁就可以把你的心里话带给妈妈。
师: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思念,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
这样的教学设计,大雁自然已经不是普通的大雁,这时的大雁已经背负着孩子们对妈妈思念的情感,大雁成为了古典诗歌中的大雁,成了作者寄托情感的大雁,成了读者震颤心灵的大雁。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课文是精神返乡的渡口,道理就在这里。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还是古典名著,还是现代白话,只要我们有文化自觉,就能够去发掘其中的文化源泉,让孩子们得到文化的滋养,这才是最好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活动,融合运用传统文化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各种平台,促使其在自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培育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应于语言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比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端午粽》一课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食品——粽子,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逐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融合运用传统文化中,把民族文化的根深深的植入内心。
总之,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无缝融合,语文课堂教学需以文本为底色,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多种活动来润色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素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力、认同感的教育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心灵,逐步内化,学以成人,使语文学习的每一环节都彰显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