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要求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这样才可以满足时代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到成长。所以,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开展中,就应该加强对学科的调控,重视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让理想的课程成效得到不断的展现。
关键词:审辨式思维;小学语文;培养
前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初期,是对学生习惯和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开展中,应该不断的展现教学的启蒙性,带动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推动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使得其获取到更多。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中,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认知,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
一、审辨式思维的内涵
所谓的审辨式思维一般情况下就是指,判断既定命题真伪或是否的一种方式,是特定技能使用、掌握、学习的过程。引导人在学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的过程中都不懒惰和不放松,可以站在辩证的角度下利用辩证的观点对自己、他人、既定事物质疑,对其中真实和合理的部分内容进行采纳和汲取,更加接近事物的真实和本质。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和完成的任务。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审辨式思维的有效培养,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开展中应该对课堂文化进行重新的构建,让学生成为知识获取当中的探索者,而不是一味对既定和已有的结论和答案进行拷贝和记忆等。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应该是学生的主导者,而是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变成求知者,推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动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一味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是可以积极的做到求新、创新、思考、认知,使得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深。使得学生不断生成审辨式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锻炼,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培养的。
二、审辨式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审辨式思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展现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不足,对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所以在语文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审辨式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对自己的想法提出,让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得到不断的加深。例如,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困惑。如,在本课当中某位学生提出:“乌鸦通过在瓶子当中放入石子,使得水上浮,乌鸦就会喝到水。但假如瓶子当中的水比较少,在放入石子之后,石子之间也会存在空隙,这样水还会浮上来吗?”对待这样的问题,这是学生积极运转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开展中就应该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进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这位学生思考事物的角度非常新奇,大家可以帮助其解答疑惑吗?假如出现这样的情况怎样保障乌鸦可以喝到水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
在无形当中锻炼学生的审辨式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锻炼。
(二)引入辩论探讨,培养审辨式思维
在语文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审辨式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应该为学生进行群体的划分,使得学生在辩证和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辨式思维,使得理想的课程成效得到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教师可以立足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探讨价值比较高的辩论题目,使得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和主动,使得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得到不断的增强。例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过程中,这是我国近代史中十分惨痛的一段历史,可以对学生的爱国热忱、责任意识起到激发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个辩论题目:“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中,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可以看出,我们是因为落后才挨打,还是因为挨打才落后呢?”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观点,派出代表一辩、二辩、三辩等。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的爱国热忱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以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得到发展和锻炼。
(三)鼓励合作探讨,培养审辨式思维
在语文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培养,不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1]。所以,在课程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展现自己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2]。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站在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看待,促使理想的课程成效得到不断的展现。例如,在讲解《掩耳盗铃》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变换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假如不想让铃铛响,我们都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呢?”借助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使得学生思考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位学生都可以在教学中各抒己见,使得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思考,培养审辨式思维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重视课程的外延。应该带领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遨游,让学生积极的思考[3]。这样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束缚性,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西游记》的过程中,在讲解到“三打白骨精”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发问:“唐僧阻止孙悟空打死这些‘普通人’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下思考,使得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在无形中得到锻炼。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在新课改的导向下,教师在教学的开展中重视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能带动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发展变得更加全面和综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入辩论探讨、鼓励合作探究、积极拓展思考等。使得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得到生成。
参考文献:
[1]金丽敏.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79-80.
[2]倪如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探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70-71.
[3]陈正林.浅谈微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对策[J].学周刊,2020(2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