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杨建平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言技能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要运用激励教育的方式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广大小学教师应重视激励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激励教育  价值
        著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导,而是大多数教师并不注重的激励。对于小学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加上好奇心极强的特点,对其进行激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激励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达到了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是家长、教师、学校不可忽视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激励教育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其效果也比其他教学模式明显,这就使得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位置越发重要。
        一、小学语文课堂现状
        当小学语文激励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时,各小学纷纷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学校也注重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加上新课改之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革新之后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顺应改革的需求,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普遍宣传激励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也逐渐将激励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灵活运用激励教育,不仅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还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思维的活跃性。但是,有些教师对激励教育不够了解,掌握得不够透彻,出现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多口头激励学生的现象,没有充分地将激励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比较情绪化,在学习中,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他们会十分认真地学习,如果他们不感兴趣,就不愿意投入精力学习。而影响他们性格和情绪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就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信心学习;反之,如果教师采用激励教育法,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就会让小学生的心情更加愉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且在愉悦的心情和兴奋的状态下,更快、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2、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为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优生十分关心和爱护,而那些学困生,往往都是教师忽略的对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优生更加优秀,而学困生则会愈加缺乏信心,存在感越来越弱。通过采用激励教育的方法,教师深入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甚至是予以一定的奖励,就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学困生。这样一来,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以期望再次获得教师的表扬。
3、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们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被动的学习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啊版主学生攀上学习的高峰。而采用激励教育,就会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师中心”模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下,理解并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这样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激励教育
        1、教师保持谦和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思想比较单纯,想法比较天真,这就需要教师采取谦虚、和蔼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天生的恐惧感,这一心理极不利于语文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学生对自己的惧怕。首先,教师应保持和蔼的笑容,课堂上不必过于严肃,要多与学生互动,尽量不要严厉批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应与学生多交流,主动询问学生是否需要帮助解决学习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游戏,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实施的激励教育起到的作用更加显著。
        2、在学生课堂活动中实施激励教育
        激励教育在不同的场合所起到的教学作用有明显的区别。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学会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实施激励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主题是介绍家乡景物,学生可以选择家乡一处景物进行描述,与同学交流,最后评选口语交际进步的同学。这一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局限于两三个学生一起交流的形式。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5人一组,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员,选举出一位小组长,以围圈而坐的形式,要求每位组员都要分享,由小组长进行记录和监督工作。在学生交流5~10分钟之后,教师走访每个小组,了解小组的交流情况。选择学生在班级上进行陈述,对于描述得形象、有趣的学生,教师应对其描述加以肯定,并指出其有特点的表达,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对于描述得不够好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其加以肯定,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其家乡的景物作进一步的描绘。最后,在评选口语交际进步的学生时,教师应尽量从表述不够流畅、通顺的学生中选出,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公开表扬,并推选其作为下一次口语交际的小组长。这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能轻松学习,还可以受到教师的表扬、认可,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3、因人而异进行激励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的优势也各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也不能统一言辞,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这样学生不但能发挥其特长,还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赞扬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采取课前让学生自己预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中各个动物所“画”出来的“画”,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可以以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理解动物们的“画”描绘出来,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图案进行绘画。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检查学生的绘画情况,对于画得形象的作品,教师可赞扬其绘画水平,并询问其作画技巧,并将此画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而对于不善于绘画的学生,根据其特长,比如善于朗读,就让其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对朗读的学生,教师可先肯定其绘画,进而表扬其朗诵能力。这样,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对其进行赞扬,不仅能让学生保持对其特长的喜爱,也让学生受到了鼓舞,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特长可以持续发展。
        4、采用多样的激励方式
        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教育,就要学会采用多样的激励方式。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基本都是采用语言表扬,口头上对学生进行夸赞。而教师要想使激励效果明显,就要在不同的情景中采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在教师提问时,对于比较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在问题提出之后,要对其进行眼神鼓励,鼓励其主动回答问题,或者在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回答不出或回答不流畅,也要给予学生肯定的眼神,并通过拍拍其肩膀给予鼓励的暗示。除此之外,对语文写作、考试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品进行鼓励,奖品可为笔、作业本等,在作业本上教师还可写上几句鼓励的句子。这样,不同的激励方式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堂上实行激励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芳;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探讨[J];中国教师;2015(S2)
        [2]高亚晶;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