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付晓萍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数学教学的理论性,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数学教学的理论性,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广大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与认知数学知识。这不仅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更难以体现数学教学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以此来达到触类旁通以及全面理解的教学目的。作为小学数学的学习主体,学生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以图谱方式来集中呈现出来,这便于他们系统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具体应用
        1思维导图的特点分析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今天,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共识。相比灌输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或者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数学知识,思维导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整体提升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思维导图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化。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身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体现出来,同时通过不断的分支与扩散来形成逐步扩大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差异,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数学学习特点以及数学学习水平等,实现数学知识的无限扩展。
第二,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聚焦学生的思维焦点。思维导图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往往以中心词作为基点来逐级分散。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明确整个系统知识中的中心词汇,这便于他们精准把握数学学习的核心与关键。
        2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降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整体难度,帮助小学生快速消化和吸收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快速建构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来引导广大小学生以系统化的视角来认知与把握不同的数学知识点,真正做到数学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以及综合应用。另一方面,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按照自己对图形的认知与理解来选择思维导图的图谱。同时,学生还可以为思维导图来进行着色或者绘制图案等,这本身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此外,思维导图的应用还能够全面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运用浓缩各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能让所学内容“由厚到薄”,并随着导图内容的丰富再实现“由薄到厚”的过程,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较好的消化吸收。
        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思维导图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停留在教师的引导以及自己的背诵等浅显水平,这不利于他们对概念的消化吸收以及科学应用。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科学学习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的特点以及具体应用范围,真正做到数学概念的活学活用。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有500多个,众多概念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换言之,只有深刻理解概念知识,牢固掌握精髓,才能在数学知识的学习道路上一帆风顺。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识,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归纳并整理概念知识,将概念的地位、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相关性等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性质等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体表现出来。

当学生看到完整的思维导图时,同时结合自身的所学内容,很容易快速明确不同形状的图形之间的演变。此时,教师不要盲目介入概念的教学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来分析图形的演变以及发展过程。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长方形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基于这样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把握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很容易把握它的概念。总而言之,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建构思维导图,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以直观的思维导图来进行呈现,引导学生精准全面理解与认知数学概念。
        3.2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一是,在小学数学课后复习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吸收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步将数学案例、相关性质、易错题性等表达在思维导图中。比如,在“三角形的性质”的思维导图中,学生可能对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知不深刻,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应用到这一性质的实物以举例的方式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当学生再回顾这一内容时,自然容易精准把握这一知识点。
        二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率先进行某一课程的思维导图绘制。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印象较为深刻,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比较顺畅。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待学生将某一课程的知识点绘制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点的集中绘制。同时,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应该体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规定基础性的知识点绘制任务时,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拓展数学知识点。以此类推,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绘制阶段性的数学知识点,以及整个学期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效率,同时也便于学生从整体思维上来把握不同的数学知识点。
        3.3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问题主要考核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水平。不少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可能会被题干中的内容所迷惑或者影响,继而滋生恐惧心理,难以快速找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为整体优化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答能力,科学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成效,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积极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抽象化数学问题转变为直观形象的数学图形。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分析题干的含义,找到题干中的变量关系,将这些关系以及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直观呈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不足,但形象思维能力则比较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题干转变为形象的思维图谱,以此来直观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快速建构数学解题步骤,整体提高数学问题的解答效率。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数学图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思维导图来认知与把握数学概念,快速解答数学应用题型,不断夯实数学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怡红.基于思维导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第41期
        [2]陈冰.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8,第4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