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支持和引导幼儿融入共享角色游戏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 修荣艳
[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总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自发地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总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自发地游戏,不断尝试和理解世界。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我园在《幼儿园共享区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背景下,结合户外自主游戏,创建了多处共享角色游戏区,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共享游戏。当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脑筋、想解决的办法时,他是专注投入的。那么,如何支持和引导幼儿融入共享角色游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顺应幼儿的兴趣经验,尊重幼儿内在需求
        蒙合梭利指出:"幼儿有强烈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进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为此,当幼儿积极主动、专注投入地钻研某事时,教师应给予呵护、保护,除安全外,尽量避免干扰、限制、控制或制止幼儿的活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应基于幼儿的内在需求。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过程。在进行每一项活动之前,教师都有必要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与经验进行计划和设计,而实际活动中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想关注,取决于幼儿本身,教师不宜限定幼儿往预设的
轨道上运行。如在课前准备时,给孩子们讲述有关理发店的故事,或者请家长们带孩子前往理发店感受理发的流程,让孩子感知理发店的工作内容,理发师、化妆师等不同的角色都是干什么事情的。这些故事或实践经验都使得幼儿真实的感知对象,进一步地沉浸在一定的快乐的角色游戏氛围中,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理发师或化妆师等,也能非常投入的进行自我表达和表现。在支持和引导幼儿共享角色游戏时,多设计一些趣味化的情景,适时“童化”自己,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师幼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并配合得非常默契,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强加成人标准,尊重幼儿独特感受
        在游戏过程中,总会出现孩子们自己的独特感受,而非成人强加的审美标准。对于幼儿自发表现的角色游戏动作或表情,要尽量让孩子自己解说,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做选择性的陈述。教师更注重幼儿的体验与表现。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老师去教,而是孩子自己的学习与体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的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我们不是不去教幼儿游戏,而是要思考用什么方式去引导他们参与角色游戏,不应该只追求即时效应,急功近利得去教他们学会表演某种角色,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考虑孩子们的认知和表现能力的发展水平,注重并支持孩子的独特感受。

当我们在对一个行为做出判断时,被感知的对象或者被表现的对象、被创造的对象中,我们渗透了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在里面,因此,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对象来说,他所产生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对幼儿发起的行为应给予支持和认同。如在餐饮店里,为幼儿提供了花生、开心果等给剥,对于小班的孩子,有的会因剥皮剥不开而伤心;而对于大班的孩子,有的体验了一下子就觉得没有意识,就离开了,造成餐饮店没人玩的现象。这时就要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这些独特感受,判断他行为背后的情感,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材料,及时给予支持与指导。如把难剥的花生换成熟花生,把开心果换成其他物品;或者鼓励中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幼儿完成游戏体验,以大带小的形式促进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从而推进游戏进程。
        三、创设机会和条件,营造游戏氛围
        提供充足的材料,以及相应的空间、时间,让幼儿在表演时有道具来表现自我。在我们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设有材料超市,并投入了丰富的材料和道具,供给幼儿充分的选择与创造表现的机会,在共享角色游戏时,以幼儿的自主游戏为主,而教师只是在幼儿遇到没有办法自己解决的问题上给予适当的指导。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些动物头饰和一些场景辅助材料等等,时常向幼儿开放,让幼儿尽情地游戏,让幼儿自由探索,自由玩耍,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丰富或者强化幼儿对生活中各种角色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小生活、小社会、小世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教师只有细心得去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反应,才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困难或者需求,才能捕捉孩子的教育实例,因势利导,对幼儿的行为反应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人们在宽松的环境中,会更有勇气去展示自己,会增强自信心,激发创造性、发散思维。所以在对幼儿的动作表现,应该多给予肯定的评价,而不是给予轻易的否定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和想法,并努力营造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孩子们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去表现自己,并敢于表达自己。《指南》中“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充分显示了作为教师,应该注重的不是技能训练,而是支持和引导幼儿的自主游戏。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精神,注重发掘孩子的潜在能力,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本文系县级课题《“我是客家人”园本主题课题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