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创设恰当情境激活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分析为主要的阐述对象,并结合一些相关的情境应用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当中。物理是一门比较广泛的学科,它与日常的生活中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产生,对物理学科也是一门挑战,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从实际的意义上来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字】创设情景;高中;激活物理课堂;高效教学分析
引言:物理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创建高效的物理课堂,同时需要教师与学生两个因素的统一,并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相关的物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情感;注重学生的学习交流、深化他们的物理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精神,不断的激活学生思维,在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物理综合素养。
一、设计学习教案,激活学习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想要拥有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得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目标,并做到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努力的准备。上课前应设计好相关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同时为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设计教案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逐一的分析;教师应明确的熟悉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应当让学生具有启发性、层次和梯度,同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感受。同时可以明确教师的课堂环节和自己的学习目标,激活学生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活课堂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也是最强有力的催化剂。一个好的教师应掌握好整个课堂,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课堂教学,保证课堂的实效和高效。课堂的好与坏都和良好的课堂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需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采取合理的方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在创设教学情景时,教师应做到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和设计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把学习目标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并建立出符合实际,学生喜欢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成相关的故事或者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现象、物理小活动作为课堂的引入,这样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实例,通过自由落体直线运动规律的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最终验证了原先的猜想,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速度均匀增加的运动的结论。伽利略的成功,不仅在于找出了落体运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物理学的研究之路。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是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学过程还应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提升课堂学习的时效性。
三、把生活与物理结合,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确保高效课堂的稳定发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观察性学科,很多的物理学家也是通过观察从中发现的物理定律。比如说牛顿就是通过观察苹果落到地上而发现的万有引力的定律。所以说,我们应该通过生活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物理现象。例如在干燥的季节,晚上在脱掉化纤成分的衣服时,可能会出现些许的火星。为什么油罐车会在尾部拖一长段的铁链。让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对探索身边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明白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倒翁的制作体现了重心的应用、指南针体现了磁现象。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把书本上的只是理论变成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物理的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重视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把物理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从而实现了“无模式”的教育境界,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把全新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轻松快乐的课堂来学习知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分析和巩固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习知识的兴趣越高,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中秋.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创设与问题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02):54-56.
[2]吴必龙.“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以“导体的电阻”教学为例[J].物理通报,2015(04):44-47.
[3]刘玲.高中物理“加速循环”教学模式浅析[J].物理通报,2011(09):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