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数学教师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从而保障学生不仅可以积极的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性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
关键词:小学;小学数学;心理教育;学科渗透
前言:
全方位的优化心理教育的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不良的劣性刺激,让学生在整体向上的环境氛围中被正向的暗示、影响,积极投身于环境的维护、循环建设,还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自发的产生学习兴趣,探究与知识点有关的生活现象,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学习,培养学习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心理教育的认知不足
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影响下,大部分的学科教师教学时都更为关注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易于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且部分学科老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无甚在意,缺乏实质的心理教育能力,对于学生心理教育的认知短暂的停留在学生的浅层表现情绪,认为学生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情绪起伏就是正常的成长现象,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教育类新闻中学生由于心理成长的偏激化而出现抑郁、暴力、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这恰恰说明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对于学生的的心理教育需要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很多院校的学科教学教师自身对于心理教育的认知过于浅显,并且由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的累积,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学生开展良性的心理教育都较为流于表面,没有在切实的心理教育渗透过程中将心理教育放在重点,相对而言看中单一化成绩体现,最终,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考试成绩相互影响,实质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单一
基于我国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数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除了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引入网络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最主要的仍是以主观的教学经验为主,在知识点讲授的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学前置化,学生还是在教师的经验总结中将知识点进行套用,尤其是一些相关的公式记忆,学生不能良性的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需求,对于知识的解读刻板、守旧,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灵活的理解知识点,并将知识点的实践应用增强与生活日常的连接性,最终,知识的学习不能够很好的转化为实践探究,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就会固化在应付情绪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渐沉闷化、紧张化,学生在知识地讲解过程中出现走神、跑神、散漫、困顿等现象,在课堂提问环节出现忐忑、紧张、回避等不良心理情绪,学生与数学教师的距离被无形拉远,学生不愿意主动与数学教师建立和谐的沟通交流,数学教师也难以对于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势进行准确的掌握、把控,对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三)教师评价的刻板、片面
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践应用的教学占比逐日增多,实践能力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号召与重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学科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构建、评价及判定大部分来自于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学生日常的关注相对较少,毕竟一个班级几十多位多位学生,数学教师很难对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关爱有加、面面俱到,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师评价环节,数学教师易于将成绩体现,日常的作业完成体现作为最主要的评价依托,无形中对学习素养较好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对于学习素养稍差的学生则容易忽视对应的激励教育,对学生的敏感心理关注较少,这样一来,数学教师就容易在刻板化的评价体系中单纯的以教师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不仅发挥不了心理教育的积极渗透作用,还会在片面化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的成长影响,致使班级学生的学习出现分化现象,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相对容易骄傲、自大,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相对容易自卑、逆反,学生难以正确自评、互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升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心理教育的片面认知及浅层渗透,导致的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不到位或者流于表面,在如今,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先对心理教育引起视角重视,在循环互利的影响链中意识到心理教育对学科知识教育的反哺实益,进而展开对于自身心理教育的认知优化,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积极的收集、浏览关于学生心理教育的新颖方法及创新观念,将心理教育实质有效的渗透在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实践中,让学生自发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引导教育,同时,除了数学教师的自我意识觉醒,也需要学校方面开展对于教师心理教育认知提升的相关培训,在主动、被动两方面增加学科教师教学的全面技能提升、水平提升,使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师可以相互辅助,协同配合,在实例事件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清楚、直观的了解,深化对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实质解决方案,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
(二)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性的课堂学习气氛
基于心理教育的话题已经越来越被社会重视,但教学过程中对于心理教育的渗透方式却仍然刻板且单一,在当下的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最基础的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加大构建力度,打造良性的教学氛围,进而让环境的暗示作用发挥正向影响,帮助学生在生动化的学习氛围中自发培养学习意识、心理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由学生的自我内驱力驱使学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汲取与解读,例如结合班级学生的年纪特征、心理特征、学习特征等进行教学的多元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相对弱化的对立关系中借助好奇心展开知识的深化解读,进而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增加主观能动性,或者借助多媒体的视觉刺激、听觉吸引,将知识的传导细化为主动的观看及总结,让学生将生硬的文字知识内化为灵活的图片或视频,最终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被实际提升,学生的学习心态可以被正向的引导并培养,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氛围营造的一份子,达到心理教育渗透教学的理想效果。
(三)给予积极具体的教师评价,落实学生的成就体验
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需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导入采用全新的、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与提升,还需要在教师视角对于学生进行多样的身体鼓励、行为鼓励、眼神鼓励等,构建合适的、平等的自评、互评体系,让学生在收获成就体验的同时,对于数学教师敢于提出自身的意见与建议,为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喜欢与无趣的分类评价,让数学教师可以更为贴近学生视角的设计教学方案,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最终实际提升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在每周定期的巩固测试环节,不仅可以对于知识复兴产生自我的学习重点、难点再深化,还可以在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将心中所思域数学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师给予的各样激励中提升学习自信,同时反馈给数学教师喜爱,在共融的和谐、友爱关系中助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是一项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展开皆有益的奠基工程,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不仅利于数学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被科学化、合理化的落实,还可以帮助数学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自身优化,高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浩.小学中段学生数学计算出错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1):69-71.
[2]辛秀红.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49.
[3]何礼.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亚太教育,2015(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