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庞珂
[导读] 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应用能力的培养
        摘要: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创造离不开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必须以应用能力为基础。只有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无意的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渗透及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实施策略
        数学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知识体系,可以强化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许多学者指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以应用于生活,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问题,站在生活的角度分析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数学应用能力,全面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开展标准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本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内涵,展现出数学应用到生活的魅力,主动尝试新型的培养方案。应用意识是指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站在数学的角度,学生将数学融入到生活当中,利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面对的多种难题,将生活问题变得简单化,可以利用表格等统计生活中的数据,形成方便性的数据体系,也可以利用数学计算方式简化生活上的问题,利用乘积形式快速算账。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遵循的开展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关注到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实际情境出发,针对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堂要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信息,将富含数学底蕴的生活信息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找寻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对数学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出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可以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成为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会关注到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创设出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利用生活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通过问题找寻到以数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解决方法,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自主探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探究能力。例如,在《位置与方向(一)》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有趣的生活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位置和方向和分为几种形式?”、“教学楼在食堂的什么方向?”、“校门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找寻到位置的方向,认识到学校各个建筑所在的位置。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的情境,自主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有了准确的认识,熟悉掌握到学校各个建筑之间位置的相互关系。


        (二)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利用生活素材强化数学课堂
        学生从小经历过很多事情,对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也掌握到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学生生活上的小事,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建立起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学生身边的小事作为讲课的基础,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数学内容,利用生活素材强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二)》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以购物这件小事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到100以内数字的加法。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注意到购物中购买物品的价格,时刻计算着自己购买的物品,在购物的同时学会了100以内加法的运算,熟练地掌握到100以内的加法计算方式。
        (三)开展动手操作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合作小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应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动手操作小组活动,带领学生动手摸一摸身边的图形,将学生分派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动手制作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图形,亲身测量图形的周长,也感受立体图形的形状与轮廓。例如,在《圆》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在小组成员的配合下制作出圆形,并且通过多种形式测量了圆的周长,找寻到圆周长的求解公式,让其对圆形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较高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的讲授不再只是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形式,更是应用到课外实践活动当中,反而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成为了教师主要采用的手段。教师创设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大千世界。学生探索世界的奥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活动当中,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理论知识,整理出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具备较高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以拓展问题加强知识巩固,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发散性与灵活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教材中的数学案例与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这两种图形,如黑板、窗户、教室、桌凳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教室、黑板或课桌桌面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要求教师应用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到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将数学应用到生活问题上,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生活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强化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能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惠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分析[J].考试周刊,2019,68.
        [2]蓝顺明.重视应用意识培养,培育小学数学素养[J].学周刊,2019,23.
        [3] 钱可.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39-43.
        [4] 谢复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6):39-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