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步提升,成绩已然不再是教学途中的唯一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其优良的品行也成为了教育中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所有学科的教师都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与数学课堂德育渗透,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充分发掘信息技术的载体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德育教育的路径,是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德育教育;信息技术
前言: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不仅德育课上讲德育,所有课程中都要渗透德育。数学课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在与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1、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缺失
教师受以往应试教育以及自身长期授课经验的影响深远,即便是在提倡推行德育教育的今天,仍有浓厚的不良影响残留。这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受其影响,有许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仍然只是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优良品行的塑造与培养。在授课中,也是以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缺乏相应的实施措施上。一些教师认识到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与生活的巨大作用。但却由于缺乏经验与思路而无法推行德育教育。教师观念与专业技能的缺失是影响德育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2、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而根据我国数学教师的调查,只有不到1/3的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且,很多老师理解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就是用网上下载下来的课件,按部就班地根据课件来授课,这样,反而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是不利于孩子的能力发展的,更不用提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了。一个专业的数学教师不仅要能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而且还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进行整合,并能教会学生运用技术来“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还要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供教学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教师可以选择丰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受到爱国教育。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条形统计图一课,教材呈现了中国队在第23届~第29届估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数统计表,让学生把统计表制成统计图,教师在这里和学生一起制作完成后,利用班班通或者希沃白板等多媒体软件,跟学生分享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片段和运动会期间的精彩镜头,学生一张张小脸上充满了自豪之情,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借助信息技术,深入挖掘教材,促进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材中,有着对数学名人的介绍,或是三四行的简介,或是一句一笔带过的话。教师在面对这些名人简介时,让学生回家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他们更多的事迹,这不但能够丰富授课内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学生的深入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行与杰出成就也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上网搜索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事迹:在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落后,祖冲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比同时期的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还有在新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生活趣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为国奉献的积极性。如在当时研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陈景润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光是验算草纸就装满了几间屋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教师也可讲述为了祖国发展毅然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回国的华罗庚先生的事迹,以此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与责任感。
3.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又比如,在五年级《认识平均数》一课中,教师可以出示课件情境:小明走到河边,看见河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米”,小明身高1.4米,小明直接可以安全过河吗?教师在这个问题抛出后,先让孩子们分析讨论,得出平均水深不代表小河的水深都是1米,有可能在深水区水的深度超过1.4米,不能贸然过河。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要及时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孩子平时不能私自下水,时刻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在五年级下册的《观察范围》一课中,教师也会适当跟孩子分享新闻中因为汽车司机盲区导致交通事故案例,提醒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书本知识点的传授,更要结合生活实际,润物细无声得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准的知识,用传统的讲解不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时我们可以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视翻转课堂的方式,提前将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录制成“解题指导微课”。学生在课前完成自学,课堂上自主思考完成和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后,教师再进行纠错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教学《面的旋转》一课时,由于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和空间感较强的旋转问题理解不到位,对以谁为轴进行旋转后会呈现哪种立体图形的理解会有偏差,而这一课又对后面的圆柱、圆锥的知识点起到桥梁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在课上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旋转的整个过程,并配以简洁的说明,学生在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中,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对旋转这一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记忆,还能适当进行德育教育。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特别是今年,一场气势汹汹的疫情,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更显得举足轻重。微课教学与直播教师成了不少老师答疑解惑的主要方式,这也体现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德育教育是数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让知观念以及优良的品行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利用网络带来的有利条件,实现网络与数学课堂的德育结合,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创造性新人。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学周
[2]王迎春.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20(15):90.
[3]耿景瑞.“互联网+教育”下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J].才智,2020(06):207.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的深度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G1352-0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