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立足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挖掘教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创新方法。力求通过引入多元教学法、构建“第二课堂”、强化思政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创新
引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高度重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过于重视感性知识传输,忽视素质教育与培养,在课堂中采取硬性灌输方式,轻视启发与引导,阻碍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对此,应积极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在学科特征的基础上强化思政引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利用环境、遗传、教育等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发展水平提升,使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感性知识传输,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阻碍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不利于健康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忽视素质教育
部分地理教师单纯注重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错误的认为知识教育便是素质教育,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培养。在新课改中规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落实“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政引导”三项重任,素质教育中也对情感、知识与能力三方面进行强调,特别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对于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而当前的地理教学显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二)过于注重感性知识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各个章节单独看待,忽视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单纯注重感性地理知识的传输,忽视理性知识。同时,将感性知识教育与地理知识传输同等看待,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使教育深度与广度受到不良影响,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也很难有效形成。
(三)轻视启发引导
从师生双向互动上看,当前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轻视启发引导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自己放在核心位置,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地理失去学习兴趣,还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解题能力下降,教学效果自然也无法显著提升[1]。
二、素质教育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措施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要求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元教学法、构建第二课堂、强化思政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一)引入多元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地震》时,可结合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海陆变迁”的角度出发,对日本所在版块与该国地震多发的原因进行研究,最后总结世界地震多发地带,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践充分融合起来,达到学思结合的效果。
2.重视评价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创新中产生的积极因素,应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农业》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虽然我国粮食价格较低,但农村劳动力价格增长,可以将劳动力集中起来生产更具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所得利润可大量从美国、澳洲等国进口粮食,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该同学的观点有失偏颇,但却较为新颖,教师不应批评其“胡思乱想”,而使要表扬他的创新思维,并从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着手,引入“粮食安全”概念,同时将“种桑亡国”的故事引入课堂,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粮食种植的意义,该学生最终得出正确想法。
3.情境教学法
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其中,采用实例导入、问题导入等方式,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还应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其中,从动态图画中了解更多地理知识。例如,可在大屏幕中展示异国风情图片导入课堂,吸引学生眼球,在调动兴趣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类知识,激发其学习潜力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第二课堂”,提高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如每日天气状况、气候条件、区域地形等等,这些都属于地理知识范畴。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模式,在有限时间内对初中生开展地理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这便要求教师积极构建“第二课堂”,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引导,还应在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应强化学生的实践教育,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课后全面练习。例如,在学习《中国气候》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各类植物,还可鼓励学生将自己从自然中挖掘的植物带到课堂,对不同气候与时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也可利用节假日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各大公园中了解不同季节下自然植被变化情况等等,这样不但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有利于将地理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2]。
(三)强化思政引导,提高综合素养
1.世界观教育
在初中人教版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章节主要学习地球面貌、自然环境与资源等内容。在该部分学习中,教师应将世界观与地理知识巧妙结合起来。例如,学习《地球面貌》时,学生可通过认知地球构成与发展形成唯物史观,在学习各大洲与区域自然环境时,可拓展自身视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世界观的形成还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2.人生观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依靠资源、环境与人口等知识开展人生观教育。通过向学生讲解本国环境、人口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中国产业格局》时,学生可通过了解我国产业发展情况与前景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端正人生价值取向。
3.政治观教育
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如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在区域文化、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人文特点与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分析和对比,在脑海中构建世界政治格局,由此提高政治敏感度,形成忧患意识。例如,在学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异》时,教师可从自然分布、经济条件、发展前景等方面着手进行介绍,增强学生对世界环境的了解,培养时代责任感与政治素养,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身体与思想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渗透素质教育是各科教师应承担的重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当前存在的弊端与问题,通过引入多元教学法、构建“第二课堂”、强化思政引导等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冷立杰.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J].高师理科学刊,2019,31(003):110-114.
[2]储娟娟,张丽莎.浅析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创新[J].科教导刊,2019(2):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