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以人教版八上《水资源》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强晨
[导读]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摘要: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课程与众多其他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水资源》为例,尝试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工具和学科能力等方面对初中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多学科融合下的摸索。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当然,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下面就以《水资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二、教学活动设计展示

         三、学科融合的分析
        1.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体现在学科思想和表达技巧上的融合
        知识点的类化教学,即在不同文章中遇到相同的教学材料要不断地比较异同,提取它们的共同属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操作层面的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够逐步实现触“类”旁通。本节课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教学时,从已学知识“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作为切入口,回顾旧知的同时理清其与新知“水资源的分布”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研究地理事物分布”的系统思路和方法,举一反三。
        借鉴语文学科的表达技巧,利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水资源”人格化,与“水宝”进行深层交流对话,将水资源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使课堂更生动形象。
        2.与数理化等理科的融合,体现在学科方法和学科能力上的融合
        学科方法:如比较法,通过案例集中对比的形式,不仅可以做到集中学习、加深印象,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其关注不同区域间联系与区别。本节课导入是“脏水挑战”事件,厦门大学附近给钱喝脏水都无人愿意尝试,而我国西部缺水地区人们喝的就是没有经过过滤处理的水,将水资源富裕区和贫乏区进行对比,引导孩子们关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为后面教学做出铺垫。再如分类讨论法,本节课探索水资源分布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其分布不均带来的影响也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类别出发,进行更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学科能力:如逻辑推理能力,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即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在理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应采取的措施时,从身边的个案出发,由小区短时间停水和干旱的克拉玛依呈现出水城景观出发,继而推理出采取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的方法,再由演绎推理承转到我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再如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一直被认为是“文科中的理科”,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本节课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联想到河流径流量大小的空间差异,从而理解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的特点。
        3.与艺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体现在学科工具上的融合
        “水宝”,不仅仅是人物化名称的赋予,在课件中还对应有其形象、声音和动画页面的直观传达甚至是相互交流。设计学习对象的简单卡通形象,并制作音视视频传达学习和交流的内容,增添拟人化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学科融合的相关后续心得
        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但又恰到好处,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作为教师,自己先要具备模糊学科的素质,要多多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学习和训练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科融合的尝试和探索,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当然,学科融合课程的探索还是必须同时认识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分科课程的必然性,既要融合在必需融合处,也要分科在必要分开处。唯如此,学科融合才能促进整个课程改革的深化,为实现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