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郭蚌君
[导读] 体育教育应具有时代性。
        1.研究目的
        体育教育应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教育必须考虑时代提出的要求:全面发展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个体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获得全面发展。”[[[] 这里指2017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健康的心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反之,将影响人的才能施展。可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所谓心理健康,它还包括情感和思维状态两方面,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的能力、表达情绪的能力、独立行为的能力以及应付日常各种挑战的能力。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2.研究方法

2.1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标准

        2.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我国中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某校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某校学生15.3%的有心理障碍,62.5%有心理问题。当代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即个体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学习,以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不同,又由于心理未完全成熟,有时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后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达到不可忽视的程度。
        2.1.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1.2.1    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1.2.2    稳定的情绪反应
        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是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
        2.1.2.3    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优良的意志品质也反映着良好的心理健康。
        2.1.2.4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1.2.5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1.2.6    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课中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3.1.1   体育课中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

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
        3.1.2   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过程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1.3   体育课中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1.4   体育课中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2体育课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3.2.1    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相互作用的原理。学生心理对体育教学具有制约作用,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体育教师的教授活动与相互作用的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3.2.2    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学生心理因素有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认知一运动能力,心理状态,年龄、性别及个性心理特征。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等因素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优化的效果。
3.2.3    游戏法和比赛法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课的类型,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场地、器材、天气等条件,选择和安排不同的比赛、游戏,达到集中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性、调节情绪、进行技术和身体练习的目的。
3.2.4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普遍原则。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差异,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是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对人进行全面教育。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同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研究和阐明体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是为了更深入地探索其内在的心理学的因素和规律,为体育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以便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心理建设功能。


                                                 参考文献

[1] 罗香英.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2004.
[2] 白来保: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浅谈[J].体育与健康课程网,2003.
[3] 闫海: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网,2002.
[4] 张威:为何体育课让学生害怕[J].中国技术教育网,2001.
[5] 陈斌:新课标下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李莉:浅谈小学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安体育学院院报,2003.
[7] 秦丽: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网,2004.
[8] 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9]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