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池红菊
[导读] 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应该围绕知识教学开展,道德教育也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应该围绕知识教学开展,道德教育也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这一科目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中,没有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真正应用于生活中,而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这一教育现象,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形成的知识理论,每一个知识理论都可以应用于生活案例当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目前,各项教育工作都在进行创新和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为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习的重点一直在重点科目的学习上,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背诵,忽略了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学习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约束,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
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知识的讲解,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教育内容偏重理论化,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难以理解知识,不能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既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学生的坚持和努力,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反思自身的问题。教育工作需要突破和创新,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一直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长期维持原有的形态,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产生了消极思想,这是教育工作长期止步不前的原因之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待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
3.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地,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首先需要学生有交流的欲望和想法,这就要打破课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制约,让学生也有话可讲。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工作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增强学生主体性是重新恢复课程生机与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引入生活化情境作为教学开篇案例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缺少了知识导入这一环节,知识导入对于课程教学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了解要讲解的知识点,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并且可以达到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后进行知识检测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导入这一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件作为开篇案例来引出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亲情之爱》一课中,教师从学生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引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家庭中发生过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自己与家人之间坚固的纽带关系,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家庭的含义,理解家庭中存在的无私的爱,并且学会理解和感受父母对待我们的感情,更清楚的知道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责任与义务,在这样的思考中引导学生了解知识重点,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2.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点的背诵上,学生对事例的解释更容易展示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生活事件的分析,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不只是让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展现自我、表达自身的意见和看法,这是促进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分享意见的主渠道。比如在进行《探问生命》一课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命的涵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具备的,生命体现于青青绿植的色彩之上,体现于忙绿的蚂蚁身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毫无顾忌的决定自身的生命,又该如何展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自由辩论,这一问题属于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话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对学生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出发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将知识应用于自己未来的行为,用自己的行为主导自己生命的意义,这一教学案例对于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有促进作用,学生在辩论和思考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行为的发生。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将课程与实际结合的有效方式,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本身就是从生活案例出发进行知识总结形成的一门课程,这一课程随着教学的深入越来越理论化,偏离了这一课程最初开设的目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将这一课程再次拉回到实际生活中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彩霞.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赜[J].成才之路,2020(09):32-33.
        [2]王小珍.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74-75.
        [3]朱有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求知导刊,2019(43):71-72.
        [4]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