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给初中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教育背景下,力求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各位教师一定要加快教学改革,探索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具备更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学会遵纪守法,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新课程;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形势下,设置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原因,便是为了能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由此可看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教师更加应当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习惯
想要更好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那么教师需要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让学生能够非常清楚明白地知道学习的目标,并且需要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式。在通过课前的有效预习后,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进度。因为学生有了课前的预习,他们对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最为基本的了解,在课堂中,教师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豁然开朗。这不仅保证了课堂的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另外,教师还需要要求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预习和课后巩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接着在教师的帮助下,间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例如,在教“亲情之爱”时,教师便可以学生的家庭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想象自己家庭中的亲情关系,这样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家庭实际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并且联系自身的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亲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学生都会将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小科”“副科”来看待,师生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学习动力不足,将思想政治课堂当成了学习其他学科、精神高度紧张之下的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气氛更是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到友谊的重要性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如果你的朋友被别人欺负了,你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表现出你们之间的友情呢?学生马上开始议论纷纷,参与学习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有的说要替朋友出头,好好教训那人一番;有的说要去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候,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友情”的含义。再比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法的时候,我利用广西贺州市“贺江水污染”这个全国关注的焦点事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如何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由于每年中考都会有时事政治相关的题,这种导入方法无形中会对学生巩固时政热点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设置课堂提问模块
随着新时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也迎来改革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教师自身来讲也是有极大裨益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摒弃原有固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对现有教材进行灵活使用,适时设置课堂提问模块,激活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以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和粘连性,从而有效改善传统课堂中枯燥的气氛。
例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益”这节课时,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主要讲述消费和消费者的概念,以及消费者享有合法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把书本中的例子进行灵活运用,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退换货的问题?”通过提问,彻底激活了初中生潜在的好奇和探究心理,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想象一下正确的处理方法,接着,教师用课本中的实例进行融合性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费者权益的根本性质,培育学生正确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丰富学生道德体验
教师不应该将教室作为唯一的教学场地,教师除了在教室中对学生进行答疑解难,还应该将学生带出课堂,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去公园、敬老院等一些地方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地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课本所学知识,并通过这种课外活动,学生会了解道德以及法治的重要性,并自主规避不良行为。如在完成了《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后,为了让学生对生命的可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去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学生去瞻仰英雄事迹,让他们明白如今的共和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通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学生会备受感动和鼓舞,肯定会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自己可以报答国家。通过开展类似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夯实了知识,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了激励,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结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尽可能创设条件提供实践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仲佳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20(06):55-56
[2]王新敏.论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20(12):93-94
[3]苏晋裕.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9(05)
[4]李一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18(3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