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分层合作教学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并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为例,将此种教学模式融入实验教学中,通过分层构建实验小组、分层合作开展实验、分层评价实验效果等方式,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扎实的掌握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由此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分层合作教学;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
引言: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依靠实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否则生物学将失去研究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方式,即便是开展实验教学,也只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很少实现分组实验教学。对此,应将分层合作模式融入生物实验教学中,以此点燃学习热情,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应用意义
此种教学方式主要根据因材施教原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通过亲身实践对生物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还可在实验中加强师生互动,教学质量与效率自然得到全面提升。
(一)点燃学习热情
在分层合作教学中,可使每位学生均参与到实验中,根据不同层次设置相应的任务,使每位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需求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在分组实验中发挥自身所长,在课程结束后均能有所收获,在实验中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动力。
(二)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层合作教学开展之前,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状况进行预测。为了避免异常状况发生,教师应对实验内容与流程进行梳理,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可靠,从而获得最佳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便可为课上节省更多时间,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质量可得到显著提升。
(三)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属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该活动又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但是,当前部分课堂中普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却不愿意“学”,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较少,更谈不上共同进步。但在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加入其中后,便可有效规避这一弊端。由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划分为多个小组,在实验中能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操作方式,学生也可借机与教师沟通交流,针对一些棘手问题,由师生共同探究后解决。这样做不但可在无形中促进师生互动,还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提高生物学习效率与质量[1]。
二、初中生物实验中分层合作教学的应用方法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分层合作教学法逐渐渗透到初中生物课堂,越来越多教师采用此种模式开展生物实验与课程讲解。实验作为生物学科的精髓所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引发对生命的深入探索,也可使教师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理念,更加高质量的达到教学目标。
(一)实验小组分层构建
小组合作主要采用异质小组的方式,以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达成小组目标为标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别、个体特征等进行分层构建,每组人员在4—6名之间,保证各组的实力相当,可在基本公平的状态下合理竞争。
教师在衡量学生基础水平时,可将智力相似、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再结合实验观察与动手能力进行分类,共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级学生的生物基础雄厚,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较强;B级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学习态度认真,动手与观察能力一般;C级学生的生物基础较弱,观察与动手能力均相对较差。每组内部异质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每组同质有助于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尽量按照1A:2B:1C或者1A:3B:1C的比例搭配每组成员,便于实验中发挥各自的特长,使各小组的水平均衡,促进每位成员实验能力提升。该过程为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实验过程分层合作
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分组实验的数量众多,本文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合作,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教师在本次实验中共计确立三个层次的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基础性目标。主要含有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与方法等,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例如,临时装片制作、显微镜使用等等;
第二,提高性目标。掌握该项实验中的关键技能,例如,利用高倍镜观察装片,制作与要求相符的临时装片,绘制生物图,掌握细胞染色方法等等;
第三,拓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例如,可独立制作优质的临时装片、灵活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等等。在本次实验中,准备难易不同的实验材料,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主,通过制作临时玻片、染色、观察、画图完成该目标。此外,还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大蒜、紫甘蓝等材料可供选择。
教师要求各个实验小组均应达到上述三层目标,使组内所有成员形成“共同体”,切实感受到只有小组其他成员均达成目标,自己才可达到目标。因此在正式实验中,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差的,能力差的也会为了小组荣誉而努力学习。各个小组之间分工合作,每种能力等级的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与目标。例如,C级学生可选择洋葱作为观察材料,只要制作好临时装片,便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情况,有助于获得成就感,还可为小组首层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B级学生可选择大蒜根尖进行观察,在不同倍数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负责完成小组二层目标;A级学生可选择难度相对更大的材料,如制作紫甘蓝叶下表皮临时装片,完成三层实验目标。在各小组实验完毕后,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收集实验结果,并从多个角度交流实验心得,最终形成报告上交[2]。
(三)实验效果分层评价
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教师在评价实验效果时应注意评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例如,C级学生能够说出所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便可看作完成实验目标,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应及时进行鼓励,使其获得满满的成就感,激发生物学习热情;B级学生只要能独立制作临时装片,并能够观察到不同植物细胞的特点不同,便可判定其达到实验目标。教师在评价中不但要指出其不足之处,还应为其明确努力方向,使其朝着A级的目标而奋斗;A级学生应能够识别植物细胞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能够独立制作临时玻片,这样才算是完成实验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性,教师应积极融入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分层理念的引导下进行分组、合作与评价,使不同等级的学生均可达到实验目标。同时,在分层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为了小组荣誉共同努力,有助于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要求充分符合,可促进学生生物实验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敏.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理论版)(1期):130-132.
[2]施如男.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1(0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