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情出发,是教学有效的根本—以《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李新平
[导读] 高中语文课堂上,一直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一心开讲,不看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浮光掠影,
        高中语文课堂上,一直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一心开讲,不看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浮光掠影,一闪而过,看起来很顺畅,其实细细琢磨,已知的还在讲,不懂的未触及,许多教学行为都是浪费时间的无效行为。觉醒的、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必然会探索、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久前与一位教师共同磨课的实践证明,从学情出发,是教学有效的根本,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关注学情调查,找到课堂切入口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学生自己基本能够读懂的课文,面对这样的阅读文本,老师和学生非常容易“滑过去”。认真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发现不少学生对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这个特点理解得浅薄不到位,对先生演讲《箜篌引》和《桃花扇》中的内容也不知其意,不明其旨。从这个学情出发,“理解诗文,揣摩特点”就成为这节课有效学习的切入点,也是重难点。“热心肠”的涵义,到底是什么?为了攻克这个重难点,反复阅读《桃花扇》《梁启超传》《梁启超家书》等一切和文本相关的书目,一页一页翻,一句一句查,一点一点扣,力求弄清、弄透这个“热心肠”。教学中节选自《饮冰室合集》表明梁任公先生心志的一段话,就是从《梁启超传》中“掘地三尺”挖出来的:“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我整日都忧心忡忡,忧国忧民,即使拿冰块都难以融化我心中满腔的爱国热忱!”,也正如杜甫所说的“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深得师生共鸣。
二.重视学习过程,思考方法规律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器皿,而是具有主动认知,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探求者。学习过程中,清晰认知过程及规律,重视方法总结,放手学生实践学习十分必要。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主要围绕着先生演讲的三首诗文《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展开,初讲,按照文本的顺序,没有主次,没有设计,后来想,为什么不从学生“够得着”的地方进入呢?由易到难,从学生理解的入手,于是把学生相对熟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为理解诗文的起点,然后再分析理解其它两首相对较难的诗文。
        决定把《闻》作为理解诗文的起点后,新的问题又来了:从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到结合诗歌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再到演讲者梁任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整个过程可谓细细碎碎,费时费力,怎样使教师的讲解条分缕析,学生的认知过程清晰完整呢?后按照思维的逻辑,用图表,列出其相似性,效果突出。概括起来就是,相似的背景最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这共鸣便是爱国热忱。
        顺利解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怎样让学生理解其它两首诗文呢?是否可以从个别现象上升到规律的方法指导呢?在个别学生的理解之上,及时总结必要的方法,指导完成其它两首诗歌的分析理解,既有挑战性,又有路径可循,事实证明,重视学习的过程,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学习,就是尊重学生,尊重课堂。
三.尊重学生差异,点燃课堂亮点
        在数次讲《记》的过程中,学生总会带来不同的惊喜和收获。比如,讲到梁启超的号“饮冰室主人”时,刚开始引用的是《庄子·人世间》中的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水,我其内热乎?”这句话对学生似有隔膜,每次到这个地方就显得拖泥带水,有一次,一个学生说到了梁启超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十年饮水,难凉热血”,其他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真是教学相长。更精彩的是,两位女生朗读《桃花扇》两端唱词时,真时把亡国之痛朗读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听得师生不由掌声雷动。没想到,理解文意之后,学生演绎得“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此出色。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从学情出发,尊重认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本次磨课取得了突出效果,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体会人物情感  揣摩人物特点
        一.课堂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再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之前大家已经自学了课文,今天是再读经典。

既然是经典再读,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学生梁实秋眼中,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走近人物   抓住特点
        大家找到的这些词语都很能体现出梁任公先生的特点,尤其是“热心肠”最能体现梁任公先生的特点。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呢?乐于助人,喜欢帮助别人。但文中并没有一处细节写到梁任公先生帮助别人的事情,那么,“热心肠”在文中该如何理解呢?
        (过渡)我们来看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压缩一下,就是“记演讲”,我们能否从先生演讲的三首诗文中寻找到一些线索呢?这三首诗文,你最熟悉哪一首?我们就从大家最熟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入手,品读这首诗,感受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
        三.理解诗文  体会情感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这首诗歌的情感是怎样的?——喜极而泣
2.作者为何而喜?(思考)
3.理解诗歌内容
北方失地收复,作者终于可以回到久违的家乡。
4.联系诗人创作背景
        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也因此四处漂泊。但他虽身居茅庐,却心忧天下,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今,“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战乱平定,想到天下百姓终于迎来安宁的生活,杜甫简直要喜极而泣了。
5.结合演讲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
a.梁任公再朗读这首诗时有什么表现?破涕为笑
b.本文写作时间及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大约民国十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梁启超希望象杜甫一样早日看到战乱平定,百姓安宁。
        总结:相似的人生经历,让梁任公和杜甫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份情感就是,两个人都有着一份“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见表格)所以,梁任公的“热心肠”指的是——满腔的爱国热忱
        方法总结:在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明确诗歌的创作背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法;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演讲者梁任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才能充分体会演讲者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箜篌引》
1.典故出处:东汉蔡邕《琴操》所记:“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琴操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后边引导按方法步骤来理解
1.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妻子面对丈夫投河而死,悲痛欲绝,无可奈何。
2.梁任公先生可能会想到什么?
         相似联想:这个妻子就好像自己,白首狂夫就好像大清王朝,眼看着光绪被囚,眼看着六君子被杀,眼看着大清灭亡,梁任公先生拦不了,挡不住,真是无可奈何啊!
这样的爱国热忱让梁任公先生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真是“一曲《箜篌引》,双泪落君前”!
老师朗读一下诗歌,大家听读体会
(三)《桃花扇》
【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前腔】(合)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又哭介)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报国仇早复神京。
——《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
1.相关背景介绍        
        崇祯帝以身殉国,文武百官得知后的一段唱词
        2.唱词中表现了作为明朝臣子怎样的情感?a.亡国之痛 b.惭愧自责
        3.梁任公先生可能会想到什么?
       首先,作为大清的臣子,梁任公先生有着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其次,梁任公也试图变法图强,但最终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杀,他没有能“扶大厦之将倾”,因此也有惭愧自责之情。
四、课堂小练抒写真情
请以“梁任公,我想对您说一一”为题,写几句话,表达你对先生的景仰之情(可以用诗歌。对联,排比句等形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