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有着满满的信心,且不说自己的实力距离目标还差多远,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对于学习跃跃欲试;相反地,也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总是挑简单的题做,难题就直接跳过,而那些只是拔高一点点的题,他们总是以“老师没讲过”来推脱。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不爱和同学讨论学习,有不懂的问题也害怕别人取笑而不敢发问,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容易胆怯退缩。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培养孩子学习自信那些事儿。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小娜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儿,家中老二,长得柔弱文静,很讨人怜爱,小娜的妈妈却并不这样觉得,她总是嫌自己的二女儿太不自信,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声音像蚊子一样。做什么事情都唯唯诺诺不敢尝试,害怕失败。妈妈很苦恼,常常在别人面前数落小娜,比如:你就不能大胆一点,咱也不缺胳膊缺腿,为啥咱就不能去试试。可是,越这样说,小娜越怯懦。妈妈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引导孩子。
这个例子是不是很熟悉,仿佛就是我们邻居家孩子的家长吧!小娜妈妈的困惑是: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自信,我该如何引导我的孩子自信的面对很多事情。
首先,我们来一起探讨第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学习不自信?我想我们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养育方式对孩子学习自信的影响
学习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估,是对自己能否实现既定学习目标的一种信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能引导孩子的个性成长,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自信心的养成。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严慈相济,能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学习成长,并能帮助孩子做出适当的选择。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尝试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能力。孩子在这样良好的成长氛围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重视与信任,从而更加相信自己、认可自己,最终增强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二、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缺乏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任务范围内的重要体现,指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对自身能力的估计。简单来说,就是相不相信自己可以学得好,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从事学习活动的自信程度。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到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学习活动的选择,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从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中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记得我的儿子,四岁学习轮滑,刚开始只是凭借着兴趣想要尝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便有放弃的心理,在我们的理解和鼓励下坚持下来,学会之后非常开心,这次学习的成功经历,在他以后其他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提起,当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便会和他一起唤醒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这些成功的体验不断累积,让他在学习中越来越自信。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家长如何做,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呢?
一、善用鼓励提升孩子学习自信心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乖!”......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用这样的方式来夸孩子,这确实是家长发自内心的想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这样的方式就是“表扬孩子”,表扬就像是糖果,少吃一点可能会令人满足,但太多就会有问题。而鼓励则像是水和空气,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养分。
那么表扬和鼓励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是指向不同。表扬指向的是这个人,是对人的一种评价,而鼓励指向的是行为;表扬一般是对孩子做的好的事情进行评价,比如考了100分,而鼓励是针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上次考了60分,这次考了61就值得鼓励;表扬是居高临下的,具有一定的操纵性,而鼓励是尊重的、欣赏的;表扬经常用于孩子,比如“你真棒”,而对于成年人我们会说,“谢谢你的帮助”;表扬可能让孩子为了他人而改变,总是需要寻求别人的认可,而鼓励是让孩子为自己而改变;表扬关注的更多是在外在,“别人怎么想我,怎么看我”。
总之,鼓励关注的是内在,“我是怎么想的”;而表扬关注的外在,从长期效果来看,表扬让孩子依赖别人,而鼓励让孩子充满自信。
在我的家庭里,每次考完试我们都会和孩子一起制作“爱的三明治”,三明治回应的第一部分就是三个肯定。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可以从哪一些方面对孩子进行肯定。
首先,无论我们的孩子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过往的学习当中,在过去的一个学期当中,孩子都有坚持上学,放学,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事情孩子都是做了的。那么我们首先可以肯定孩子一个学期以来的坚持。
其次,一个学期以来,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他一定在某一些方面是有成长和进步的,相比上一个学期,孩子在这个学期一定有属于他的成长和收获,我们可以肯定这一个学期以来孩子的成长。
比如:交到了好朋友,越来越适应新的环境,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出色,某一科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习惯的建立,字写得越来越好等等。总能找到孩子的成长。
第三,无论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孩子都是很想学好,很想进步,很想取得好成绩的。我们可以肯定孩子的这份动机。比如:我看到你在努力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感觉到你在努力调整学习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的适应高中生活;我看到你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启住校生活,你在努力适应全新的学习模式;我感觉你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等等……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在孩子的努力,孩子的成长、以及孩子的动机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肯定。有些家长会问:为什么不去肯定分数呢?我们的鼓励更多指向于过程而不是更多关注结果,这一指向也会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理性面对结果。
接下来是三明治的第二层,是一个建议。
很多家长朋友说,我看着我的孩子,我就觉得我不止一个建议,我希望他上补习班,我希望他这样,我希望他那样,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进步的心。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回馈是有效果的,对吗?那么太多的回应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或者说任务太多,干脆就不做了。
我们可以从我们所有想提的建议当中,找出一个核心建议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希望你怎么样。
那三明治的第三层呢,就是一个总结性的回应,我们可以和孩子说,这一个学期以来,爸爸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看到了你的成长、看到了你很想学习的心,爸爸妈妈一直爱你,一直支持你。
这样的总结让孩子了解到,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接纳他,爱他,我的口头禅是:儿子,不管你是什么样子的,爸爸妈妈都无比的爱你。每个孩子天生都需要父母的爱、理解和接纳,就像植物对阳光与水的需求一样,感受不到这些,孩子就会遭遇生存的危机,时刻寻求安全感。父母如果试图想用爱来控制孩子,那孩子时刻生活在不安与焦虑中,生怕失去这份爱,而全然的接纳与爱才会让孩子有足够的能量去发展和建设自己。
那么这个呢,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明治回应,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肯定加一个建议加一个总结。三个肯定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肯定孩子一个学期的成长,肯定孩子愿意学习的心,加上你的建议,最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支持你的。
当然,我在这里给到大家的是一个通用的版本,我相信聪明的家长们已经可以按照我给的版本进行加工,找到更符合你孩子的回应方式。
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1.设立恰当目标,让孩子体验成功
成功的体验,在让孩子充满成就感和效能感的同时,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因此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作为家长,在与孩子一起设立学习目标之前,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不够清楚或充满怀疑,可以寻求学科老师的帮助,设立恰当水平的目标。在目标设立后,也要多鼓励孩子,将目标分解,通过一步步达成,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达成目前的学习目标的。
2.科学归纳原因,让孩子相信自己
科学归因,对于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背后的原因时候,要多做“努力”和“方法”上的归因,少做“能力”上的归因。即提示孩子,是不是这些知识点没有注意到,没有足够练习,或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比较低造成的?而要少说“你怎么数学总是学不好”,“你能力欠缺”等,因为能力这个词比较抽象,有的孩子觉得能力可以提升,有的孩子却觉得“能力”如同“智商”一般,改变的可能性很低,因而放弃努力。
3.积极正面养育,让孩子感受温暖
有研究表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比如情感温暖,和理解等,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比较高,更加肯定自己的价值,信任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够自主把握,也更客观看待失败;而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孩子会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能独立学习,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习成绩更低。因而,积极正面的养育是非常必要的。
4.合理树立榜样,让孩子充满信心
家长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往往满不在乎,一脸不屑,而家长也看到了很多育儿文章,都在说少提“别人家孩子”,让孩子与自己相比。但那就说明孩子不需要榜样了吗?当然不!孩子需要的榜样,不是别人家看似完美的孩子,而更需要看到,本来和他水平类似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提升的。孩子需要榜样,更需要自己对榜样的观察和思考。如此的榜样,才能让孩子得到信心:他可以进前10 ,那我为什么不可以?
有的时候,学业自我效能感比学习方法更重要,毕竟只有孩子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可以学好,自己有能力进步,才能真正得到进步。如果孩子心底里不相信自己能考好,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建立起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让孩子从心底说出“学习,我可以的”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看重学业成绩,成绩却不应该成为我们追逐的对象,学习是一项综合活动,以身体、心理的健康为前提,各种智力因素为基础,多种非智力因素做保障。我们切不可把学习的某一要素摘出来,单独研究,以为如此便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更应该更全面更长远的眼光来的看待孩子的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