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初中素质特色课间操创编为突破口,依据《国民体质监测锻炼标准》,以及我国国民体质日渐下降的趋势,尝试将课间操理论、项目创新等概念相结合,针对传统课间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提高初中学生体质为根本出发点,创编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初中素质特色课间操。本文以初中力量素质课间操的创编为例。
关键词:力量;特色课间操;创编
前言
课间操是每个中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学校体育活动,自从1951年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出台之后,全国中小学校课间操的锻炼内容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单一形式的广播体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90年代中期后,人们对课间操功能的认识开始变得多元化,将开展课间操活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更加注重了课间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多功能教育影响[1]。
本文针对课间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本校体育教研组的领导与组织下,对课间操做出了创新,依据国民体质监测关于中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创编了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与协调系列的五套素质特色课间操。然后通过四轮专家评审,对创编的初中特色课间操进行修改完善,为课间操创编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希望对大课间发展有所帮助。
1 力量素质操创编意义
课间操首先强调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传统的课间操虽在一定时期发挥过作用,但其单一的操化动作和模式化的形式越来越成为被动式体育锻炼,学生越来越排斥和厌倦这种枯燥的课间操形式,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2】。对此,课间操的创新成为近些年学生、老师关注的焦点。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所以,开展多样化的课间操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处于青春发育的前期,也是多种肌肉增长的敏感期,所以重视发展初中学生力量素质,有其深远的重要意义。通过专门的力量素质锻炼,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力量素质,从而提高国民体质,为学生体质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将创编出一套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力量素质操,以提高初中生力量素质。
2 力量素质操创编依据
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关于初中生力量锻炼标准有: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举重物、立定跳远、抛实心球或推铅球。这也是现在中考体育考核的主要指标。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发展素质的年龄阶段特征,由于初中生处于身体发展的前期阶段,可塑性强,其为主动性的力量训练为主。不易于过多的发展绝对力量或进行静力性训练。正确的力量训练,可以使重要部位的力量增强,改善身体形态,增加柔韧性。
3 初中阶段身心发展特征及现状
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初中年级的学生,骨骼正处于骨化过程中,即长骨的骨髓和骨干之间的髓软骨表面不断骨化,骨的长度不断增加,身高也迅速增长。据研究证实,女生13-16岁,男生14-17岁时,肌肉横向发展较快,肌纤维明显增粗,肌肉力量显著增长,8-15岁时的前臂屈肌,7-15岁时的腿部肌肉,背部肌肉均是肌肉力量和肌肉形态改变提高的敏感期,此时适当的练习,将对其生长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3】。我国中学生肌肉发展的特点是下肢比上肢发达,前群肌比后群肌发达,整体看上去身体后部显得比较平板,缺少应有的曲线和凸凹感,暴露出我们传统的针对中学生的力量训练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4 初中力量素质课间操创编过程
4.1 准备阶段
4.1.1查阅和了解
大量查阅有关初中生力量方面的知识,了解初中生身心特点,力量发展特点,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及评价等内容。
4.1.2 分析和构思
通过整理资料,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特点,确定操的类型,根据国民体质监测关于中学生力量测试标准,初步搜集,选编力量操动作及创编特色。
4.2 创编阶段
将搜集的音乐,动作以及视频等有用的内容进行整合,初步创编一套6分钟左右的素质操,然后在各组负责的老师的指导下修改整合,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力量素质操。
4.3 成套动作修改和完善
修改完善是特色课间操创编的最重要环节,各组负责的老师带领本组成员进行多次创编修改,再又本组负责的老师进行修改,最后完成成套,再经由四轮专家评审评定修改完善。
第一轮:体育教研组专家评审:通过教学表演展示的方式,由体育教研组各位老师点评,同时详细记录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二轮:各专项教授,副教授评审与建议:邀请有经验有资历的教授,老师来观看成套,在教授,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第三轮:体育教研员、一线初中体育教师评审:邀请当地初中有经验有资历的体育教师来观看成套操,依据各位老师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分析,进行评价后再修改。
第四轮:体育教育专家评审:最后由专业体育教育专家评审检查,进行最后一次修改。
5 初中力量素质操创编结构
5.1 热身部分
简单拉伸后两组全身性的搏击操组合,活动各关节,使身体快速发热。
5.2 基本部分
5.2.1 组合1:原地四个方向纵跳+原地收腹跳+原地挺身跳+鸭子步;依据:综合各测试指标,循序渐进使全身肌肉积极参与运动。
5.2.2 组合2:四个方向立定跳远+双人配合深蹲和高抬腿跑+双人配合深蹲和小步跑;依据:根据立定跳远的测试指标,主要发展腿部力量以及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5.2.3 组合3:屈膝俯卧撑+俯撑双手交换叉腰+俯撑双腿交换蹬伸;依据:根据引体向上、掷实心球、握力的测试指标,借助八级腹桥原理,主要发展手臂力量和核心区力量
5.2.4 组合4:翻身双手撑地控腹肌+“蜘蛛爬”+两头起;依据:根据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的测试指标,主要发展腰腹力量和核心区力量
5.3 结束部分
结合舒缓音乐简单拉伸放松练习
6 创编亮点
6.1 创编形式上:告别以往的广播操一直站在原地枯燥的做动作,而是通过一些队形穿插变化,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形成团体操整体的画面感;
6.2 结合身心特点:根据初中生爱表现,爱耍“酷”,希望被关注等心理特点,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在动作创编上融入一些现代流行的又能起到锻炼效果的动作;如“动作真人秀”、“模拟实战”等;
6.3 编排节奏上:结合初中生不宜进行长时间憋气的静力性力量练习等特点,编排节奏从慢到快,从简单到复杂,从静到动,从个人到集体,层层推进,最后回到静;
6.4 动作编排上:结合青少年锻炼标准内容,在锻炼力量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在提高了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技术概念,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健身意识。
7 结语
好的身体才是一切工作和学习的前提。而锻炼身体首先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意识,从小抓起,形成终身体育。素质特色课间操的练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美琴,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与实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
[2]刘淑芳,范峰,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3,(02)
[3]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百度文库
作者简介:陈宛(1989-12),女,汉族,湖南株洲人,中小学二级,硕士,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一小学,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