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语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结合案例,阐述了教师利用三年级下册人教版PEP的教材,深层解读教材单元话题、借助文本插图、体会人物情感、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在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整理收纳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公民意识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人文素养;PEP三年级下册教材;文本插图;单元主题;故事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所谓英语的“人文性”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人“可以理解为人文精神,表现为人的生活习惯、品行修养等比较丰富的精神世界。“文”可以理解为积极、开放、合理的文化态度。要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立足点放在人上,重视“使用语言的人”。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依托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的教材,深层解读教材单元话题、借助文本插图、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在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整理收纳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公民意识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借助文本插图,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英语课程是能直接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学科,这一特性要求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对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敏感性,为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例如 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的教学重点是介绍家庭成员。教材的主情景图、A部分的Let’s Learn插图出现了Sarah的爸爸捡彩蛋这一活动,Zoom 还以the Easter Bunny的形象出现在了主情景图中。由此可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家庭成员的相关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适时培养学生对西方“复活节”的文化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在呈现新知这一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Let’s learn场景图(见图1),通过几个问题的追问,渗透复活节信息。问题如下:
T: Look at the people, where are they?
S: In the park.
T: Who are they?
S: Sarah, Mike…

图1 T: Yes. Look, who’s that man?
S: Sarah’s father.
T: Yes. He’s looking for the Easter eggs. 这是西方复活节的习俗,找彩蛋。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适时穿插学生对复活节活动习俗的了解。
接着,在词汇和句型的拓展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利用课文情境拓展对话,之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制作复活节的“family”彩蛋,结合新词汇,可以在彩蛋上画卡通父亲和母亲。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彩蛋相互进行趣味性对话。
T: The egg is very cute. Who’s that man?
S: He’s my father.
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将重点单词和本单元的复活节文化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画彩蛋亲身感受复活节习俗。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部,2012)。有效利用教材插图和主情景图渗透文化信息,可以增强孩子的文化理解力,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二、注重单元主题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孩子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之一。英语学科的人文素养的内涵也包括了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第四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寻找物品”。围绕着“东西在哪里”这一单元话题,教师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型活动感知新的语言点,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收拾书包,整理干净房间的好习惯。
例如 三年级下册Unit4 Where is my car? A部分的Let’s Talk是以粗心的 Zhang Peng 放学找不到铅笔盒的行为作为语言情境的(见图2)。因此在教学A部分Let’s Learn时,我先从前一课对话教学中的“Silly Zhang Peng”为导入点,录制了教师本人下班找不到手机,批改作业找不到红笔,最后由学生帮忙找到的视频,以自嘲的口吻“Silly me”继续相关找东西的话题。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You are so helpful and careful.你们都

图2 比老师仔细,会整理,老师要向你们学习。老师的示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同时也间接地期望他们能养成会整理收纳的好习惯。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了Let’s Learn的主情景图(见图3),并提问:Look at the room, it’s so untidy. Whose room is it? 学生从图片观察得知是Zoom的房间。教师接着引导:Yes, Zoom’s room is so untidy. 并告知学生:You should make your room clean and tidy.以进行初步的人文教育渗透。
教师呈现Zip 和小鸟的图片,引导:Look, Zip and the bird are very helpful. They will help Zoom find the ruler. Let’s find out together. 教师从主情景图中Zip和小鸟帮助Zoom 找东西为切入点,让学生和他们一起找。在找到

图3 Zoom的放在椅子底下的尺子之后,教师随机询问几个学生:Where is your ruler? 如果学生回答:It’s in my pencil box. 教师马上表扬:Good boy. Your desk is tidy.如果有学生回答:It’s in my desk./It’s under my book. 教师就提醒学生:put your ruler in your pencil box.在这样的示范过程中,教师就是在间接提醒学生要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帮助Zoom 好好地整理房间,学生们纷纷给出了很好的收纳建议。如:put your ruler in the pencil box. Put your book in your bag.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相互询问同桌桌面的书籍和文具的摆放位置,并对摆放不整齐地给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教师呈现句子:Keep your desk tidy and clean. 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语言知识的口语化巩固训练,又将人文素养培育延伸到了课外。
三、利用Story time的故事情节,培养公民意识
Story time的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真实、有趣的语境中体会、理解语言。一个个生动、诙谐的小故事不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故事主旨,而且还能指导学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5 Do you like pears? C部分的 Story time 就是围绕着Zoom 和Zip去自助餐厅就餐的趣事展开的。在呈现部分,我先以谈话的形式告诉学生我喜欢吃的食物和饮料。接着呈现buffet的图片,说:Look. This is a buffet. I can eat lots of delicious food in it. Today Zoom is in the buffet too.我先请学生猜一猜What food or drinks does Zoom like?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旧知大胆猜想Zoom爱吃的食物。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任务欣赏故事:Zoom 拿了哪些东西?待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我就再次追问 :Can he eat them all?
提问后,教师重点呈现了故事插图中的最后一幅图画。(见图4)学生观察后,发现Zoom 并没有吃光这些拿的食物.在学生充分理解故事内容后,教师请学生小组讨论Zoom哪些 行为不是很文明。学生说:Don’t eat too much. No doggy bag

图4 in the buffet. 部分孩子受英语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允许说中文。学生的公民意识在讨论中形成,在公共场合如何举止得体也在对Zoom的批判中有了自己的正确判断。
故事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人物行动、语言、插图变化等特征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在对Zoom某些不得体的行为进行批判和纠正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对得体行为的正确理解。在整个故事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体验,教师不需要说教,学生自己就能判断如何做好一个公民。
四、结束语
哲学家罗素说,没有纯粹的教本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应该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滴水无声的浸润,“于无声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 〔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三年级下册 〔T〕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5.田雪莲.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 〔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