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之花绽放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曹晓琳
[导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必将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一堂课环环相扣,但那只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练。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学生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成长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灵感、兴趣、思考、知识、经验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小组探究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思维、感悟,使课堂成为不可复制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
        一次,在我市举行的公开课,我有幸主讲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进老师》一课。课前,我设计了一个“真情再现我与老师的故事”的活动环节。进行这一环节时,有两位学生讲完故事后,忽然,一位男生站起来问我能不能讲一讲自己与老师的真实故事。听到这个请求,我一下紧张起来,因为事先没有这方面的预设,如果我讲,怕耽误时间,完不成后面的任务;如果不讲,在这种场合也说不过去。全场有几秒钟的停滞,我能明显感受到听课老师们在翘首以待我的处理方式。略有迟疑后,我仍然肯定地满足了男生的要求。“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我在乡镇的中学住读,由于家庭贫穷,我很少吃晚饭。一天早上晨跑时,由于肚子饿的咕咕乱叫,我跑的很慢很慢。班主任王老师走过来很关切地问我怎么了,还没等我开口,旁边的同学说:‘她经常晚上不吃饭,肯定是饿的。’王老师没再说什么,只是让我别勉强,先休息。后来的两周,王老师每天晚上都让我到他家去吃饭。有时还能为我准备一个那个年代的奢侈品——鸡蛋。这哪里是一顿饭啊,这碗里装的是老师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这是老师的一颗真心,一片真情!两星期后,我不好意思再去王老师家蹭饭了。王老师又在学习用具和学费上资助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虽然王老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的事迹,可他做的每一件事在我心里都有千斤的重量。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正是王老师的这种无私关爱,成为我学习的动力,我立志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像王老师那样的好老师。所以,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我从王老师手里接过接力棒,把爱和关心送给我的学生。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教给我们思考的方法、让人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他还教会如何我们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他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王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感动我们的心,引领我们成长。师爱是阳光,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师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     
         故事讲完,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随着掌声,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因为是真人真事,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我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向学生讲述了老师的作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中,本节课的难点便迎刃而解。虽然因为这个小插曲,影响了后面内容的进程,有一个预设的内容没完成,但也是因为这个小插曲,使本节课有了涟漪,有了高潮,得到了听课老师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一等奖。


        然而在同一次比赛上,有位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那节课老师预设的很好:先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有关塞罕坝的片段导入新课,引出观点“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紧接着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预习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人与自然为什么要和谐共生?” ——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过渡到要“建设生态文明”,学生预习课文,思考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视频播放习近平关于环境问题的讲话,引出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点拨——播放视频《塞罕坝,我们在行动》,呼应开头,深化主题——道德践行:谈谈校园中的生态文明!——课堂小结。
        对这节课的预设,不得不说很完美!整堂课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的选取恰到好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讲课老师基本功很扎实,教态自然得体,亲切和蔼,语言流畅,语速、语调恰当,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深入浅出,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然而整节课都是按照预设来完成,没有生成;只是表演,没有创新;只是展示,没有互动;只是平铺直叙,没有波澜涟漪;更没有触动学生的灵感,没有学生情感的交融共鸣,整节课学生仿佛只是观众,不是演员;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探究。本节课就是缺少点激荡后产生的涟漪和灵光,最终也与一等奖擦肩而过。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停讲,学生被动听、看;或者仅仅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缺乏学生地参与、感悟、探究、发问,仅让学生了解一堆空洞的道理,外在的说教不能内化成学生的自觉,根本无法达到思品课教学的目的,学习效果也近乎枉谈,更不要说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生成。学生只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个性体验,在体验中认知、感悟,进而不断强化为学生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一位教师在一生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可以说处处是课堂。然而,课堂是动态的、无固定模式可循,精心打磨未必优于随性天成。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我们课前的备课,深挖了知识结构,精心预设了教学思路与环节,合理安排了课堂时间,但是如果遇到新的生成,如果学生需要探求新的知识、有新的疑问,我们还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学生的要求,哪怕打破了原有的预设,哪怕本节课的任务没完成。因为圆满固然让人欣慰,如果缺憾能换来学生的一次感悟、一次成长,也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这也许就是改变一个孩子的契机。
        给学生阳光,让教育灿烂!
        让生成之花绚烂开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