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学会做人,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鉴此,文本以《吃饭有讲究》一课教学为例,提出了“真实的生活材料、”“整合的多元内容、”“适当的拓展活动。”三个教学环节设计策略,旨在探索“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情感,养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学会做人。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对话都凝聚着编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呵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对现实情景中进行捕捉,对生活内容进行整合,并在活动中以童趣的方式呈现,就更容易达到课程的育人目标。现试想以《吃饭有讲究》教学为例,谈笔者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一、挖掘源头,生活材料深提取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教学源头,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从儿童生活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充分挖掘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
1、提取生活资料,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他们的生活世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本知识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在设计《吃饭有讲究》第一个环节时,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出现在学生身上的关于饮食的许多问题,比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有的家长给孩子煮个方便面,还有的家长直接让孩子自己到外面买点年糕、油条之类的早点。针对以上这些现象,教师让学生自制饮食卡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饮食健康常识,使他们认识到吃蔬菜的好处。
通过教师课前调查,学生知道不吃早餐或吃不好早餐,对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自制食物卡片,初步了解饮食健康常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创设生活情景,投入学习活动
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
如在设计《吃饭有讲究》的第二个环节学会分类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动画“帮助小青蛙”分类为例,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青蛙乐乐,今天我有事情需要请大家来帮忙,你们愿意吗?”“现在请各位小朋友跟着我去乐乐家,大家看,这里有一大堆的食物占用了他家地方,谁来帮他分分类清理一下。”指名学生分类后,小青蛙再进行逐个检查。然后在小青蛙的表扬声中结束了这次的分类活动。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从分类中知道食物可以分为四类:有主食、蔬菜、肉类和水果。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二、潜移默化,多元内容巧整合
1、图文结合,联系学生实际
课文插图虽然表达的信息具体、形象,但是还不够精确全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性地处理插图,联系学生的实际,挖掘插图内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一个台阶。
如在设计《吃饭有讲究》中,有个环节是食物的诉说。1、教师把“喜洋洋生日派对”引进课堂,教师出示各种食物主食类、鱼肉蛋类、蔬菜类、水果类、豆制品奶类、饮料、有害食品类。2、教师提问:在吃自助餐的时候,你想对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吃饭要注意什么。明白什么是自助餐。教师在这一环节里着中渗透做个文明、守秩序的小顾客。3、小顾客在音乐声中进行选餐。老师问:你觉得选餐的同学在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需要改正的。通过学生的评价后,最后得出正确的饮食习惯。
教师把“喜洋洋生日派对”引进课堂,学生的兴趣浓厚,缩短了教育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明白了在吃自助餐是要做个文明、守秩序的小顾客,在选餐时,应该选择蔬菜,米面,蛋白质,水果,不应该吃有毒有害食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2、运用儿歌、整合教材内容
新教材在编排中运用大量的儿歌童谣和歌曲,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这对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和乐观开朗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在设计《吃饭有讲究》中,有个环节是怎样洗手才干净。教师先通过听故事《小熊洗手》,然后再出示细菌图片,让学生说说听了故事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打算以后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接着老师播放正确的洗手方法视频,洗手的六步法图示。最后出示儿歌《小手是个宝》,让学生进行读一读,做一做。
通过儿歌《小手是个宝》,学生知道不正确的洗手方法,手上还是会有残留的细菌。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容易让学生明白吃饭时应该要注意哪些卫生习惯。
三、拓展延伸,引领生活妙回归
新课标指出:新教材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进行二次开发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实际生活的事例。可以选取学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网络上、电视上典型的事例,让我们的教学能与生活紧密联系。
1、联系家庭生活,补充活动内容
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学校”是家庭。因而,家庭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巩固和检测的场所。我们在设计课外拓展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
如在设计《吃饭有讲究》有个环节是—我在餐桌上,学生感受到了文明礼仪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甚至是家长的评价。在课后总结时,教师布置了课后活动:调查表。要求每个学生在餐桌上的表现都要记录下来。两周后,老师根据家长的反馈再进行评比。
这一拓展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我们的教育效果得到提高。当然,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反复,但每一次反复都不是原地的返回,在螺旋式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
2、深入社会资源,激发实践兴趣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吃饭有讲究》培养的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吃饭文明有礼,绝非一节课可以凑效的,需要长期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拓展教学资源,使之有机地结合,让道德与法治课更为丰富、充实。
如在《吃饭有讲究》中教学搭配食物后。教师布置了一个轻松的作业:星期天,跟着家人去菜场走一走,了解蔬菜对人体的好处。作业的设计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给家人制定菜谱,使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做”中得到培养,给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下一课时的讲授,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
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提升。一个星期后,教师根据家长的反馈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比,学生在轻松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都指向我们的学生。“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挖掘源头,生活材料深提取”、“童趣呈现,开展活动重体验”、“潜移默化,多元内容巧整合”、“拓展延伸,引领生活妙回归”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就让我们尽最大可能放大教学功能,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德与法治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华政.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新课程(上),2012.
[2]龙能飞.思想品德课小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之我见[J]. 2013 .
[3]《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