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作业小切口,做好育人大文章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穆永强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两项决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两项决策,此举明确表明了教育目标不再是唯分数论,而是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基于此,我们开始了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作业的探索研究,一改传统的许多做法,既让孩子在主动乐学中复习巩固了知识,又受到了德育、美育等的熏陶,实现了作业功能的最大化。
一、创新作业内容与形式,以作业树德
        今年的寒假,博兴一小的每位学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礼包,他们发现,这个寒假没有了抄抄写写的作业,昔日的试卷变成了有趣的“十二个一”,即:写一篇好文章,做一份小调查,练一手好字,讲好一个故事,制作一个手工作品,做好一件家务,唱好一支爱国歌曲,朗诵一首好诗,练好一个身体,交一个朋友,游历一处风景,了解一处民俗等。各年级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从中自主选择,形成自己的各具特色的寒假作业礼包。
        收到这样的作业礼包,小学生们乐翻了天。
        “太爽了”,六年级的贾舜宇同学说,“我喜欢今年的寒假作业礼包,很开心,我喜欢,因为它可以让我走进自然怀抱,见识更多壮丽美景,进一步了解伟大的祖国。”这样的作业,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使得原本宽泛的口头“爱国主义”具体为行动上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等的热爱与保护,把大而空的知识目标落实到了生活化、实践性作业的具体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就在身边,爱国主义情感化在了举手投足间。可以说既是一次是德育的经历,更是一次德育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让爱国主义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只有在爱国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他们才能茁壮成长,健康向上。
二、自主设计,提升能力,以作业启智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便是以最自然、最真实的形式进行求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作业中的主体意识,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学校一改往日的教师一言堂作业,更新作业体系为“1+×”作业模式,既包括规定的必修作业,也鼓励学生,在完成必修作业基础上,根据爱好设计自己喜欢的作业。“自己动手做花灯”、“饺子有几种包法”、“学会下象棋”、“跟爸妈一起比赛背古诗”、“数一数家里有几个长方形”、“发现家中的红色元素”等一些自主性作业,让孩子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经历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尊重了自我。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就业,更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生的完成。学生设计作业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生理上的完成,更是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的完成,既是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情怀,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
        这些带有学生个体温度的作业,不但分层,而且分类,通过作业训练引导他们分别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地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既体现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又把单元的教学变为多元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桃子的滋味,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奋发努力,全面进步。
三、润物无声,规范行为,以作业养习
        不求大,不求全,但求润物无声,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让每一名同学,都能把每天的作业完成,让习惯养成从完成作业开始。”这是初校长讲到学习习惯培养时,最常用的一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到却实在不容易。一个班级,形形色色四五十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特点差异很大。但如果连基本的作业习惯都养不成,谈何其他习惯的培养?
        全校51个班级,只有不足10个班的学生都能全部完成作业。

每天早读前,成了“非常时期”,大部分教师都在检查作业,结果往往令学生伤心,老师寒心。为此,学校把这一学期的教研专题确定为作业研究,拿出多项具体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在调研基础上,建立班级“作业超市”,供学生选择;为每名学生设作业顾问,以解决作业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利用主题班会的时间,开展“我为谁写作业”“什么样的作业我喜欢”“我有作业小妙招”师生大讨论活动,另外,教导处严格控制作业质量和数量,教研组长对每天的作业进行审核,作业布置每天在班内公示,工作人员定期抽查,班主任负责总量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效果明显。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命运。养成了好的作业习惯,以此影响,教育孩子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必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转变,他会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就说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让学生习惯的养成从完成作业开始,只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四、架设平台,促进成长,以作业交心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人民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从教师自身来讲,一定要有“自我修为”,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依托作业批改这一功能,把它变成师生间平等交流、真诚交心的平台,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有力杠杆。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出的一些想法、不良苗头等,教师切不可随意放过,应该利用作业这一有效平台,走进学生内心,进行真诚的抚慰,用适度的鼓励,热情的支持来帮助学生,在善意的对话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进而使之明辨是非,知晓对错,达到教育的目的。
        王淑惠是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以前的她对作业非常反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班主任王老师把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的期盼,全部写在批语里,同时,淑惠也通过回复批语的方式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一来一往,看似简单的作业批改就变成了一种师生交流、师生沟通的有效平台。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经历了润物无声的德育实施过程,在平等交心的过程中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
        五、赋予功能,延伸教育,凸显家校共育成果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寒假期间做到“无缝对接”?假期里,各种辅导班泛滥,家长明明知道送去不一定有多大用处,但仍报了很多班,学生厌烦,家长闹心。于是,学校利用作业这一载体,把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假期孩子的上网问题,曾是不少人头疼之事,有些甚至
        “谈网色变”。逃避不是办法,引导孩子怎样正确运用网络才是根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学校通过作业选择一些积极话题,正面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样看似无痕的作业,使学生远离了网吧、远离了无聊的游戏,同时也是一次很好行为养成教育。
        在作业中把孩子兴趣爱好和生活热点融入其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讲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家长们省心省力,乐观其成。甚至很多家长组成了教育小联盟,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就作业、学习等问题一起进行沟通与探讨,不但有利于逐步树立良好的家风,也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进步。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社会生活和熟悉的学校生活中去感知反思,探究知识,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关爱社会,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胸怀祖国,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