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撬动武术体育课堂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陈浩然
[导读] 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
        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而是要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等各种优良品质,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等各种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全面的发展。这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武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瑰宝,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部分,更是集强身健体与防身自卫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健身短棍》是九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包括抡、劈、挑、盖、戳、点等棍法,内容丰富,易学易练,攻防特点明显。九年级学生已经进入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育高峰期,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较高,乐于主动参与武术学习和锻炼。且在七、八年级时,分别学了健身长拳和南拳,具备了一定的武术基本功,对基本步行和基本手型有了初步了解,这为棍术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短棍课具有初中武术教学的代表性。
        传统武术教学方式过分依赖身体练习,强调通过将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以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但由于武术练习枯燥无味,因此积极性不是特别高涨。如何在武术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是武术课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早已广泛运用于学校教育各个学科。在多媒体环境下,可进一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升初中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复杂的动作简单直观化,人本来就是一个模仿能力很强的高等动物,所以把一些抽象的语言表述和文字叙述转化为直观可以展示的内容,就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把这种高科技运用于教学中,将对体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多媒体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运用?下面我就健身短棍课谈谈几点体会:
        曾经一个毕业班的武术课令我印象深刻,当时那个班我运用传统的教授方法上了三次课,学生也逐渐由好奇到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认为单纯的模仿变得枯燥无味,动作变型不说还不认真训练。在第四节课我决定,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上课铃响,课堂常规后,同学们不由自主向场地中央投来好奇的眼光。原来,他们在好奇我提前布置在场地中的四块展板。这上面是我分别放着的四面《健身短棍》动作图解和四个Pad以及一个音响。
正式上课前,我利用 pad播放了一首动感音乐,用手中的短棍器材,带学生们做了一个赶鸭子追逐游戏,大家兴高采烈的做完游戏,游戏过后基本也都大汗淋淋。
之后又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一起做了个短棍操,熟悉棍性。
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学生分组练习,看图解自学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单纯的图解无法完整呈现一个动作的整体性,所以提前准备好的 Pad派上用场了。

我提前在Pad内存上了动作示范视频,大家看完图解后,反复观看视频,然后模仿练习,10分钟后基本上都学会了本节新授课内容,往常却至少需要20分钟。
我在集体纠正后,继续分组练习,在巡视过程中,我又用Pad对个小组进行对动作练习的录像,然后回放给他们看,对照图解进行纠正。大家根据视频有针对性的进行动作改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那么,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什么呢?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教法以教师示范法为主的课堂模式。老的教法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任务“被动”而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多媒体在本次课的运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提升学习的兴趣,解决教学的重点,而且引导了学生自主模仿练习与教师的讲解示范法相结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根据音乐进行游戏和热身。之后,运用动作图解和Pad观看微课视频的教学方法进行标准动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观的加深对武术的理解和掌握。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因材施教,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在练习中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因此,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Pad内微课进行自学,便于尽快掌握。展示时运用Pad录像和回放纠错,学生直观看到自己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纠错后再去指导学生做正确动作,便于他们尽快掌握动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教师应根据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法,改变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取长补短,缩短个体差异,完善技术动作要领,激发学生锻炼积极性及运动技能水平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深化体育课的教学改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