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导读】
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小学美术欣赏课作为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本文将以《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一课为例探究如何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
自2014年由国家教育部开始着手制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各个学科开始提炼出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用以指导本学科的学科教学。《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经过周密思考、细致思考和反复斟酌,提出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那么,基于这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我认为“欣赏?评述”领域课程是美术课程的核心领域,它涵盖了五大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解决好这类课程学生才会真正认识美、欣赏美、表达美进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
引领真实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素养,而且要善于针对对话中话语权的交替、变换,针对话语意义的走向和对话语境,灵动地、智慧地选择引领方法。
美术课程独有的视觉对话一般是围绕既定的话题,设置可视、可察、可比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通过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考究,从而获得对情境中人和事的真实感受和深切体验。为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马蒂斯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并对马蒂斯的作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正是基于以上现状,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了薄弱模块“欣赏?评述”领域课程的微探究。以五年级下册《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一课为切入扣,试图打开此类课程“高不可攀”的僵化局面,形成一种教师“敢教”学生“敢说”的新局面,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具体做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课例特点以及五大核心素养的指向,我给自己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如下表:

【课堂实录】
一、欣赏课件,导入课题
五年级的美术课《20世纪艺术大师——马蒂斯》,我是先让孩子们尝试作业,从剪纸艺术学习切入,注重多方位体验。本课在教学环节安排方面呈现如下层次结构:?
从欣赏轻音乐《大海》导入,请学生谈感受和联想,并用随意剪的方式剪出自己喜爱的形象。随后将作业在一张大白纸上选择合适的位置贴好,学生作业中包括有浪花、太阳、渔船、飞鸟、鱼儿等丰富的内容,其中不乏造型生动有趣的作业。这一环节从尝试入手,通过个人独立剪纸和集体组合画面的方式使同学生的创作冲动得到了满足,在画面合成的过程中体会到构图的重要性并增进合作意识的增长。
【设计意图】在学习活动中有机地将看、试、演、述、和评述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多种积极因素,营造学习场效应,做到最大限度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对话。?
二、讲授新课。
从学生对合作《大海》作业的欣赏、反思、评价,转换到欣赏马蒂斯的剪纸作品《海生物》、介绍马蒂斯其人其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欣赏讨论从作品出发寻找其艺术特点,并谈谈感受与联想。在欣赏《爵士乐》等剪纸作品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来推动教学对话的展开:
a、你觉得作品美在哪里?哪些地方最吸引人?
b、作品给你带来了哪些快感和联想?马蒂斯剪纸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画家的了解,领悟到艺术个性所体现出的艺术特点,从形的夸张和变化中、色的对比照应中体会到夸张与变形的艺术魅力,从而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马蒂斯剪纸作品的欣赏、感受与讨论,拉近了画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刺激了创作表现的欲望。与大师的对话实质在于学生理解创造与创作的区别,但其创造的本意不在于出现全新的思想,而在于自主建构,即对某一知识的认识重新组合,对话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单向传递知识,而是在师生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重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作为学习主体,所有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由目的散漫的尝试作业(大海)到目标明确的强调夸张与变化的人物剪纸,中间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体现出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三、师生活动,共同探究。
1、你认为作者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黑、白、红、黄、蓝、绿 ;色彩鲜明、大胆、有节奏……
2、马蒂斯的剪纸与传统的中国剪纸有什么不同点?
不同:造型简单;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以前两个环节为基础,通过看、试、演、述、和评述,让学生感受了解“野兽派”的艺术风格,以及马蒂斯造型夸张,多用单纯的线描和色块的组合,形成装饰感的画风,突出了视觉冲击力,使学生置身于观察、体会的综合体验中,为后阶段的创造表现奠定了条件。?
【设计意图】对话式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比判,教学中时不时地运对比与发现进行反馈或点拨,以此营造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条件,推动对话教学的深入,从而了马蒂斯的艺术风格。
四、学生欣赏评述、创意实践。
1、马蒂斯的作品在色彩上注意什么?
色块的组合对比口 夸张的装饰色彩口 细腻的写实色彩口
要求学生大胆地运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人物剪贴,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边发挥想象来完成作业。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这一环节,从教学要求方面适当放宽了课堂控制的稳定性,具有更加宽松的条件和环境,由于教学环节做到了丝丝相扣,线索明朗清晰且承接自然大方,给人流畅舒展的印象;将观察、体验与创作及其对学习活动的反思结合起来,做到体验、反应、感悟与表现相联系,在动态的训练中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内化使学生能力得到增长和发展。
【设计意图】理解了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且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从而尊重和接受世界多元文化。
【案例评析】
美术课程独有的视觉对话一般是围绕既定的话题,设置可视、可察、可比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通过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考究,从而获得对情境中人和事的真实感受和深切体验。
本课的显性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马蒂斯的艺术风格。为此,我紧紧围绕美术的专业角度,抓住马蒂斯不同时期作品的“造型和色彩”这一重点进行引导、比较、分析、归纳。欣赏课,需要大量的作品供学生感受和体验,那么信息技术是必须要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也就是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课,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马蒂斯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特点,我除了上网查找大量作品图片外、制作课件和视频,在进行比较时,将课件中图片的局部——如人物的脸部和衣服进行了放大,依此突出重点,同时,我还仿照马蒂斯的绘画特点,分别临摹了他野兽派时期和转折期的代表作品,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体验,归纳出马蒂斯不同时期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特点。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识别出马蒂斯的作品及其各个时期代表作品的艺术风格,丰富和积累了相关美术知识,培养了学生“图像识读”这一美术核心素养。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马蒂斯野兽派时期和转折期艺术风格时,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进行的,而为了让学生了解马蒂斯艺术巅峰期的剪纸艺术风格时,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于是就完全放手让学生从造型和色彩两方面,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欣赏、分析比较中国剪纸、儿童剪纸和马蒂斯剪纸的特点、归纳总结其剪纸的艺术风格,同时让学生明白当时的马蒂斯已经是艺术成就很高,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但他仍然躺在病床上,坐在轮椅上继续进行创作,使学生领悟到马蒂斯一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提升了学生“审美判断”这一美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