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以能力立意为出发点,考核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理在书内,但情景在书外。问题的载体时空变化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彰显地理学科思维特色,达到考察不同层次学生的目的。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欠梳理,知识结构没有形成,特别是地理的基本的学科思维没有建立,基本概念和原理没有做一定的理解和应用,就会陷入基本题、本该会做的题拿不到大部分数,拔高的题又不会做的窘境,成绩最终在高平原上徘徊,或无奈下随波逐流……。为了适应高考地理考题的基础性、灵活性、分层拔高性等特点,避免学生出现以上的情况,教师该如何去做,如何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比较理想得分率,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处理好的当务之急。
实践中发现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综合思维能力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多方位的发散思维欠缺,常见的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现象,影响因素找不全,答点丢东拉西的情况成常态;主次不分,没有轻重缓急的意识,主答点与次要答点前后顺序没有区分;答题时灵活性欠佳。如在考察地理现象的“因地适宜、因时适宜”等时空变化方面,欠缺应对能力,适应性比较差;常见还有前后因果关系没有理清,论证上地理逻关系辑混乱等。
区域认知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软肋。不知面临什么区域,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不会分析。区域的学科内涵在解题中的潜在作用巨大,可是相当多的学生这一意识几乎没有养成,有效应用也就无从谈起了。下面就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整治的措施和途径。
一、加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是提升高考复习效果的常青树,更是
抓基础促进步,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是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没有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也不可能做出这些题,在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更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
高考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的归纳和理解,应用规律、原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高考注重考查能力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吃透基本原理、基本内容,才有可能应对以后的高考。对学生进行双基培养,还要做到精讲精练。
教学方法方面讲解少而精,抓重点突破难点,注意知识间的因果联系。对练习题要分层次,不同的学生可以允许达到不同的高低目标。习题要筛选出真正对学生有促进作用的,学而且教师要提前做,预计学生看可能出现的问题,规划好习题的层次性、难易度等。
针对地理综合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科逻辑思维分析上多做针对性训练,突破学生学科分析上的薄弱环节,诸如在地图的延伸和经纬网地图与区域的全面结合、等值线系列图整体训练、文字材料中的隐含条件挖掘等等,并在试题的精选上巧安排,注重问题的延伸,使学生始终处于联系的思维,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以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其他学科已学相关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地理问题,获得一定的答题灵感
就高中生的整体状况来看,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时,一个有效而且相对容易掌握的方法是影响因素归纳法,这在人教版必修二区位分析中得以体现。但是问题在学生们还是不知从何因素来分析,最常见的是主观题答点不全,而且没有主次顺序。除了语文背景下的阅读理解较差外,地理方面主要还是缺乏学科思维训练,没有形成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地理现象与其内在的发生、发展规律没有形成因果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地理现象或具体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相关的地理原理等来进行因果联系式的分析。其中有效的影响因素的提炼是全面分析的关键。
三、重视区域认知的教与学
比较两区域的环境差异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在空间变化中辨识区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区域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的差异性等特征,在整体与局部关系中找到分析问题的思路。例如,在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关注其干旱的总体特征,还要重视其内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性。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可以较容易的理解东部的草原畜牧业与西部荒漠区畜牧业的不同特征,以及对耕作业的影响等。
区域认知以及在区域各要素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分析的训练,是一轮和二轮必须长期训练的,而且这个训练是有针对性的,必须解决问题的。学生是通过持续的、不断的纠错、纠偏等反思性的学习,不断的积累答题体会和技巧,不断的固话和养成习惯的过程。
四、关注高考复习中答题灵活性训练,尤其是在二、三轮复习中。
在仔细观察图文基础上,梳理好影响因素的变化带来的不同影响。这种变化的表现比如地形的高度、坡向;气候要素、以及植被随季节等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带来截然不同的地理现象。地质作用在西北地区是以外力作用为主,由于干旱主要表现在显著的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而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外力的表现以流水作用为主。如果植被持续减少,都会导致土地的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都会形成荒漠景观。干旱、半干旱区也好,半湿润区也好,如果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都会出现土地失去水分和养分,退化是必然的结局。这个思维过程既要看到区域差异,又要关注到相同的环境要素被植被干扰、被破坏后,产生的相同的环境退化。及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的应变。
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的创新,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创新。只有教师勇于、善于进行教法、学法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引领学生地理思维的辩证发展,使得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智慧的火花不断绽放,从而激发创新的意识,更好的进行高考复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