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李泽英
[导读]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其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正处于迅速
        摘要: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其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且渴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家长的肯定及鼓励,渴求别人的羡慕与赞扬,得到教师的尊重与赏识。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其最重要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良好的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导向、调控的功能,给予学生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激活更多学习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语文;理性激励;学习兴趣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近年来在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下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一直在进行改革和完善。而素质教育则要求语文教学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赏识教育得到更多教师的青睐,其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能充分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下文就对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出分析。
        1.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首先,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作为一个较为敏感的群体,能够细节把握到教师的语言、动作、眼神等行为,从而会受到教师言语的影响。而如果教师积极运用赏识教育,在某个细节或者生活学习中的某个环节中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和延伸,则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学生前进的催动力。其次,赏识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讲,构建好与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是促进自身学习能力进步的重要一环,而赏识教育能够让教师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并加以鼓励,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赏识后更愿意与教师吐露心声,从而拉近双方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要注意的事项
        虽然赏识教育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仍然需要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加以注意。首先,赏识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在学生取得成绩或者实现进步时,教师与家长都会用肯定性的言语进行鼓励,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与家长进行批评时的语言一定要具备艺术性,比如学生把作业本弄得很脏,教师不能直言不讳的说:笔记本太脏了,把它擦干净!而是应该较为婉转的与学生交流:字写得很好,如果作业本在干净一点就好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也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自身发展。其次,赏识教育要持之以恒。通过赏识教育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注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实行赏识教育,且在赏识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心。
        3.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将关爱和尊重融入到教学理念中
        而运用赏识教育,首要需要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讲,因为年龄的特性,其自身心理较为脆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后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而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安全感,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加真实的表现自我,发挥自身个性,强化创造力,从而激发自身学习潜能。在面对学生表现出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差异性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更加自主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中开展绘画活动,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经验和理解自主对爬山虎的脚的形状进行绘画,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到绘画活动中,并在绘画完毕后,拿着自己的作品挨个去找同学进行“翻开纸张比一比”的游戏,此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赏识语言,如:哎呀,你画的比我细致呦!哇,你的颜色好漂亮啊!你画的这么小,就跟在我身后吧,我保护你等。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鼓励,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提醒学生发现不足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到课文学习过程中。
        3.2赏识教育过程中注意理性激励
        赏识教育的力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巨大的,不但能够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也能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不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单纯的称赞也不合理,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但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还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学习的态度,甚至不珍惜赏识成果。从而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减弱学生的自信。因此赏识教育应当注意理性激励,一定要防止盲目、随意、夸大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成果,教师一定要秉着“公正”的观念去进行评价,且赏识依据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好,要让学生明白好在什么地方,差,也要让学生明白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只有理性、有方向的赏识教育才能够更好的针对学生的不足对其进行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关怀的温暖。例如,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内容,一个学生在朗读完“负荆请罪”片段后,教师要对学生朗读的过程进行理性、带有导向性的评价,如:你读的声音响亮,语言也较为流利,这点很好,但是蔺相如的门客在质问蔺相如时,应该表达出的情绪是愤慨的,是较为激动地,因为门客觉得蔺相如有点“耸”,对他的做法感到羞耻,而你的表达则体现的比较平淡,因此在掌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在适当主动情绪的表达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不但针对性强,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补进。
        3.3在评价和批评中把握赏识教育的尺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倡赏识教育的运用,但这不代表拒绝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甚至出现“再犯”状况。批评的过程不但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强化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的过程,出现问题是人之常情,但是普遍的出现同一种问题则教师就需要考虑自身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借助批评工作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的根源,促进赏识教育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时,要求学生默写诗词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写错“鳖、裹、翘、桡”等字,教师要及时的指出错误,进行批评,并对学生实行“惩罚”,要求学生按照词典查明错字的意思,然后依据自身的理解对字进行拆解、绘画活动,使学生能够更轻松的完成对错字更深刻的理解,不同于传统的抄写惩罚,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得到探索欲的满足。
        4.总结
        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柱,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信,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月.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2019(06):162.
[2]翟鹏.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中华少年,2019(12):106.
[3]张艳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9(07):72.
[4]徐秋云.试论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8(51):121.
[5]孙庆太.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讨[J].科技资讯,2019(26):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